时间:2023-01-27 10:52:16
多年后,参加天梯山石窟搬迁工作的孙儒胜说:
天梯山石窟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概在十六国时期是北凉的凉州石窟,是除新疆外我国最早的石窟。 但遗憾的是,仓促的决定可以说破坏了石窟。 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事件。 (高远《敦煌石窟保护到底有多难?》 )
梯子山的雕像和壁画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武威。 与多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天梯山下多了两个水库。 ——是黄羊河水库,一个是大佛洞穴外的水库。 这是过去600年间没有的事情。 另外,还有和天梯山石窟永远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这个人叫倪思贤。
(一)天梯山石窟》据被遗忘的千年北魏崔鸿( 478~525年的《十六国春秋卷九十四北凉录》说:“先蒙森有凉土,专弘事佛,在凉土南百里崖中塑大造型,千变万化,惊险刺激有土圣僧,像人之类的,总是自己做,随时临时弃家,远远看着做,直到人变了,看着它的样子,就像里面的泥一样。 人的咸,在土地上罗土,后来看到这个,足迹隐约,现在看起来就是这样。 ”
唐代的道世(? ~683 )撰写的《法苑珠林》中论述凉州石窟时,所述内容与《北凉录》相似。 “凉州石崖瑞像者,昔沮凉蒙逊据晋安帝隆安元年( 397 )载凉土三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 专崇福业,非久固国城寺塔,古来帝宫,终火烧,若依而立,效犹及。 又使用金宝,终于被破坏盗了。 顾真山宇可以遮天蔽日,位于州里南百里,绵延至悬崖。 如果事物无法预测,就会挖掉洞穴,设置尊仪,制作石头和模具,变化万千。 有礼貌的人吓了一跳。 中有土圣僧,如人等,善经,始无宁舍,远观便行,近观便止,观其面,可如行之形。 或有罗土坌,见其行迹,人才远在天涯,脚踏实地也无法往来,这样的现状,经过如今一百多年,他如是说。 ”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凉州石窟的情况:
首先,凉州石窟最初在北凉沮凉和蒙森挖掘的时候。 据慧皓《高僧传》卷2 《昙无谶传》记载,沮丧的蒙森曾经毫无用处,为母亲作过像。 次子沮丧水路兴国因乱兵而被杀,沮丧的蒙森勃然大怒,“也就是说佛没有任何应对措施。 也就是说,当试图斥责沙门氏菌时,50以下的人下令罢工。 蒙森为母亲制作了丈六石像,泪流满面,劝诫说“没有阴霾”,正如格言中邀请柬埔寨一样,他再次悔悟。 ”昙是一代名僧,翻译过北凉有名的《大涅槃经》。
其次,凉州石窟的位置在“州南百里”。 东晋元熙八年( 412 )十月,蒙森从张掖迁都婆婆,称王河西。 北凉都姑公公今武威市,但天阶山大佛寺距离武威县东南40公里,与文献吻合较好。
再次,石窟雕像的形状为“或石或塑像”,情况也与天梯山石窟相符。 梯恩山石窟的雕刻以雕刻为主,但也有石雕的。
最后,这个石窟在世界上久负盛名。 但唐代以后的文献中,很少记载凉州石窟,将天梯山石窟和凉州石窟直接联系起来,只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
20世纪40年代初,考古人员带着朋友参加西北史地考察团,路过武威时,怀疑是天梯山大佛寺凉州石窟,无奈时间紧迫,交通不便,无法看到石窟。 1954年,著名美术史家史岩仔细勘察天梯山石窟,《文物参考资料》 1955年第2期发表《凉州天梯山石窟现状及保存问题》。 在文章中说:
有不正确的看法认为武威接近地震中心,石窟早就被毁灭了,或者被崩岩覆盖。 美术史上著名的凉州石窟必须是空白页。 实际上,凉州石窟在千百年的时间里,受到了人们想象中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破坏,但有些人仍然维持在人间,当地人对其历史一无所知,只是没有考古学家探访过。
史岩给论文画的概略图
史岩最后得出结论,蒙森的石窟应该在天梯山。 也就是说,天梯山石窟是蒙森首先建造的。
(二)大水之灾。倪思贤,再见天梯山。1955年,史岩的论文确认凉州石窟即天梯山石窟。 次年,天梯山石窟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一九五八年,天梯山突然遇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直接改变了这个千年石窟的命运。
孙儒:那是“大跃进”的时代,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为了加快农业建设,正在黄羊川修建水库。 而天梯山石窟正好位于水库淹没区,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救出文物。 (高远《敦煌石窟保护到底有多难?》 )
天梯山石窟北侧为峡湾,1958年,决定以此为库区,修建黄羊河水库解决黄羊河流域灌溉问题。 据水库工地计算,水库蓄水后,天梯山石窟下部1、2层共计10个洞穴将被水淹没。
文物部门的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清理工作后,形成了三个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在天梯山石窟前修筑弧形混凝土长堤止水;
第二个方案是清理石窟调查后,搬迁保护。
第三种方案是在详细调查记录后,放弃可能被淹没的石窟。
最终选择的方案是第二个。 原计划在黄羊镇建设博物馆,但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建设新馆不现实,所以决定将整理后的文物搬到甘肃省博物馆。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半夜,孙儒僮到达天梯山时,他还是个摘帽右派。 11月18日,搬迁清扫工作正式开始。 天梯山石窟文物转移工作队队长是常书鸿,现场工作由临摹工长李承仙具体负责。 在分成的五个小组中,孙儒亿担任测量工作组长,倪思贤担任挖掘工作组长。
工作不到一个月,考古学家倪思贤的生命就在天梯山石窟结束了。
下面的珍贵照片拍摄于1959年12月4日,工作队在天梯山石窟大佛洞穴前拍照。 后排左起第一位是后来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段文杰,左起第四位是常书鸿。 倪思贤是前排左起第六名。 照片上的他平静温厚,但此时距离他去世只有五天。
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部分队员和常书鸿队长在第十三窟大佛前合影
倪思贤的辞世必须从地震开始。 1927年5月23日,甘肃省发生大地震,震源在古波震度达到8度。 据说这次大地震崩塌了几个大洞穴,史岩在《凉州天梯山石窟现状及保存问题》的报道中说,天梯山石窟首先要由泠凉的蒙森建造,但天梯山石窟现存的北朝时期的洞窟规模极小,绝对不是泠凉的蒙森建造的洞窟一位达赖喇嘛对他说:
1927年大地震时,洞室群西北部崩塌的石窟中,有一个最高处的大洞室,里面与第一洞室的结构型式相近,有一个规模更大的中央塔楼,上面开着棚,洞室内四角有假柱。 (这样的假柱在麦积山朝北的洞穴里也有。 而且有两个入口,两个入口之间的外墙上,有几尊造像,洞窟内壁面有密密麻麻的影像等装饰,地上堆着无数小型的泥塔和泥佛等,壁画有四五层,厚达一寸。
史岩说,这座崩塌的石窟位置如此优越,规模如此之大,不一定是令人沮丧的蒙森建造的,但也不能否认。 而这些崩塌洞穴的清理挖掘工作,交给了挖掘工作长倪思贤。
孙儒燮在《武威天梯山石窟的搬迁》篇文章中记录了倪思贤生命的最后一天:
天梯山第五窟的右侧是山体滑坡区,据说1927年古浪大地震时,有几个大洞穴向下崩塌。 ……当时是1960年元月上旬的一天,很多人在第一、二窟工作。 突然,下面有人喊“有人掉了”,或者叫“老倪,老倪”。 我们知道发生了事故。 几分钟后,人们纷纷下到山下,看到倪思贤静静地躺在地下,一点动静也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 据在场人士透露,一名民工在塌方地区边缘冲刷泥土,不小心差点摔倒。 旁边的老倪猛地一拉工人,工人得救了,但老倪站不稳。 很快人就滑到了悬崖边。 他伸手抓住了小灌木,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瞬间坠入数十米高的深渊,在高速坠落的过程中,人撞到了突出的岩石,又翻了
(注)倪思贤去世日期为张立胜《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的搬迁》一文1959年12月9日。 张立胜记录,上面的危石掉了下来,倪思贤为了拯救工人掉了下来。 )
倪思贤去世三个月后,他执笔的《甘肃酒泉县下河清汉墓清理简报》发表在《文教参考资料》上,这份考古报告是他的亲笔。 甘肃失去了优秀的考古学家。 他的英灵也还在黄羊河水库上空,也许会历尽沧桑,俯视古老宁静的洞穴……
1960年4月24- 26日,从天梯山石窟迁来的43尊造像、近300平方米壁画等文物运回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1960年11月,黄羊河水库基本完成蓄水。
李先生在揭下第一窟中心柱的明代纸上印了千佛。 图为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天梯山石窟》
打算搬运第三窟大佛(初唐原模明代翻新)。 图为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最有名的大佛洞窟,体积太大,搬迁困难,只能留在原地。 黄河水库水位逐渐上升,最高达到13米。 洞穴内的雕像就此遇难,曾经浸在腹部,彩色和泥土的形状脱落。 这些造像的创建时代不亚于晚唐,西夏重建,千年不遇水灾。 这恐怕是当时挖洞穴的人所没有想到的吧。
(三)漫长的归途:天梯山文物、姓天此次搬迁,对天梯山石窟并无危害。 首先,文物部门投入大量人力对石窟进行了测量和整理,对天梯山石窟的现存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其次,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的雕像和壁画,因博物馆改建扩建多次搬运,部分雕像和壁画遭到破坏,与其特殊时代可能造成的损害相比,也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上,洞穴搬迁后,原地保存的一些造像、中心柱和其他附属文物被自然或人为破坏。
总的来说,对天梯山石窟是很大的伤害,如果天梯山有灵,一定会有眼泪。
失去大量雕像和壁画的天梯山石窟,还是天梯山石窟? 历史的风烟中,天梯山石窟书凋零,据记载明代《重修凉州广善寺铭》年还有26窟,解放初期只有16窟。 现在,很多雕像和壁画被寄出去了,只剩下身体不便的洞穴。 30多年的实践和测量表明,黄羊河水库水位对大佛洞穴影响最大,其最高水位距离最底层小洞穴还有5米。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一度不受重视的天梯山石窟,作为武威市乃至甘肃的重要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具有新的意义。 存放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天梯山石窟文物,能回到原地吗? 什么时候能回来? 终于摆在武威面前了。
武威方面努力恢复天梯山石窟。 1991年,我国北方遭遇6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黄羊河水库水位明显下降,借此机会,武威在饱受水淹之苦的大佛洞穴外修建了一座高18米的钢筋混凝土围堰,堪称今日天梯山石窟中“水山交界”的奇观
1992年甘肃省博物馆和兰州市政府申请在兰州市北山修建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机构,进而引发天梯山石窟文物就地修复和异地修复之争。 但在1992年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的专家组会议上,专家们大力支持武威方面:
中国文物研究所石窟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姜怀英说:“凉州石窟必须就地修复……壁画在兰州修复后,搬到天梯山,物归原主,建议就地安置。”
中国文化财产研究所的士元说:“天梯山石窟是石窟的祖先,我完全同意物归原主。 否则,天梯山石窟的名字还不存在”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黄景略说:“把文物带回去,天梯山就完成了。 埃及大佛的下巴在英国放了几十年,现在不是又带回去了吗? 何况放在兰州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带着武威去兰州修理呢? 历史价值、意义不同。 北山又是园林风景区,那里修的是什么文物单位,叫什么,叫什么。 是石窟”。
中国文化财产研究所的余鸣谦说:“首先解决文化财产的保护、加固问题,放在博物馆里,也不可能新建一座山。 天梯山被称为天,天梯山的文化财产也被称为天。 为什么在兰州天梯山修理? 国家又多了一个国宝。 ”。 (引自张立胜《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的搬迁》 )
会议达成的共识是,天梯山石窟的文物应当在原址、原位修复。 但是,这条回家的路才刚刚开始。 十多年后,武威迎来了当年散落的天梯山宝物们。
(四)天阶山不远的2005年10月12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召开会议,确定省博物馆保留9尊雕像、3个佛头、壁画15平方米左右。 甘肃省博物院展出的是天梯山石窟的“重量级”文物,今天可以在甘肃省博物馆看到它的风采。 完整的一佛二菩萨画泥保存,1955年史岩进行天梯山石窟调查时拍摄。 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真正的“国宝”。
摄于甘肃省博物馆
史岩论文中的第三个洞穴形象
其他几尊雕像也不会在博物馆的仓库里保持沉默。 它被精心陈列为甘肃古代石窟文化的代表作品。
甘肃省博物馆陈列的天梯山塑像,史岩曾在原山洞拍摄
摄于甘肃省博物馆
摄于甘肃省博物馆
还有可能被参观者忽略的北凉菩萨壁画。 这来自天梯山石窟第4窟,是极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剩下的大量雕像、佛头、残余物等文物将归还武威。 2005年12月24日,在兰州举行天梯山石窟文物移交签字仪式,2006年1月9日凌晨,4辆满载文物的大货车从兰州出发,驶向武威。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雕像和壁画很快就会回到天梯山原来的地方。 安装之前,它们必须经过严密细致的修复。 2015年,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色塑料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 修复后,他们可以用更结实的身体、更美丽的形象回到居住了一千多年的“旧房”,停止了40多年的“流浪”,再次看到苍茫宁静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