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7 22:26:59
中秋佳节之际,往年吐槽“五仁月饼一辈子黑”,今年可能又会成为话题。 月饼在中秋节的意义,不亚于粽子端午。 月饼的传说有好几种,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哪个传说是真的?
1 .千秋节和中秋节
我国中秋节的节日传统起源于周朝,唐宋以前,从朝野到民间,只有节日赏月的习惯,并没有以特定的节日形式固定中秋节。
一直以来,人们盛行着两种说法,一种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另一种说中秋节起源于宋代。 两种说法中最常见的依据记载在《太宗纪》。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和承露盘。 ”但在新、旧唐书和宋史的《太宗本纪》中,却没有这句话。 如果中秋节是官方承认的节日,唐书和宋史为什么不提呢
但《唐会要》和《册府元龟》中记载的千秋节,与中秋节的季节相近。 广元十七年,宰相张说,他提出《请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庆祝唐玄宗四十五岁生日。 “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二气合神,九龙浴圣,清明益玉露,爽冠金天,月惟仲秋,日在端五,长星不见之夜,祥光照射室之晨,群臣相贺曰,颂圣之辰也,焉当嘉节乎?”一言不合车行而且……
骑着这匹华丽的马屁精,“时钟”冲天而起,却深深地铭刻在皇帝的心中。 后来,玄宗的生日成为举国庆祝的千秋庆典,这里正好出现了“月惟仲秋”四个字。 所以也有人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唐朝,是千秋节的误传。 天宝七年,千秋节改称天长节,这个节日后来也传到了日本。 在奈良时代和明治时代,天皇生日沿袭了千秋节的名称,到1948年改名为天皇生日。
安史之乱爆发后,天长节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终于废除,此后每年的“月惟仲秋”,往往自发想起代表大唐盛世的千秋节。 在唐人的记忆中,它是所有普通人感受到的盛世繁华。 这一天,“萧之甲令,布天下,咸令宴乐,假期三天。 群臣进贡甘露醇酒日本,喝万岁寿酒,王公琦进金镜飘带,士庶用线绳接露囊,并提出质询。 村社作为寿酒宴乐,被称为赛白帝,向田神报告。 ”。
因此,也有人相信,千秋节废除后,民间开始用中秋节来填补这一空白。 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唐代的中秋节不是官方节日,即使民间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其影响也无法与唐代官修《艺文类聚》等文献中记载的元宵节、寒食、端午等节日相比。
2 .月饼前世——胡饼及其起源与演变
与此前流行的两个月饼有关的唐朝传说。 一个是讲唐太宗的时候,李靖出征突厥凯旋而归。 吐鲁番商人应景献上胡饼。 太宗指着天上的圆月道,说:“应该邀请胡饼去癞蛤蟆。”于是马上把年糕和群臣一起吃了。 这首诗也据说是太宗的父亲唐高祖创作的。 另一个传说很相似,只是人物变了。 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赏月吃胡饼。 玄宗觉得胡饼的名字不好,贵妃随口想了个更美的名字“月饼”。
史上最火辣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但唐代中秋节还不是个像样的节日,中秋节赏月必吃的月饼是从哪里来的呢? 何况,胡饼,原本是唐朝的日常食品,春夏秋冬都能吃,与中秋节无关。
要说当时的中国年糕食,有几种。 汤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块汤。 蒸饼顾名思义是蒸的面食,而胡饼是烤出来的。 据说胡饼是西汉张掖向西域派遣使者后,传到中原的。 汉朝的胡饼,一般是上面撒上芝麻,在火炉里烤出来的,个头还不小,和现在新疆的馕很像。 “南”这个称呼来自波斯语,是伊斯兰教和波斯文化传入新疆后的产物。
胡饼兴盛的记载见于《续汉书》,“灵帝喜欢胡饼,京师贵戚都竞相吃胡饼。 ”。 据《晋书》记载,王羲之也喜欢吃胡饼,别人上门提亲时,竟是“坦荡肚东床嚼胡饼”。 北齐《齐民要术》还记载了专门制作年糕的“胡年糕炉”。 “用髓脂、蜜,配面。 四五分钟厚,六七英寸宽。 在便萧胡饼炉里,让其熟。 不要重复。 年糕不油腻,经久耐用。 ”
到唐朝,胡饼更是风靡一时,大诗人白居易还特意作诗《寄胡麻饼与杨万州》,画胡饼的“面脆油香”。 那时的胡饼中,还出现了放入肉馅烤的“古楼子”和蒸的“蒸胡饼”。 唐人张卓的《朝野佥载》还写道,令史出身的张衡看到路边摊贩卖鲜蒸胡饼,买了就吃,结果影响仪容被御史弹劾,被女皇武则天贬损。
不仅唐朝的文人官吏吃这个,皇帝也吃这个。 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是避难途中来不及吃饭,还是杨国忠去市场为他弄胡饼充饥? 所以,你看,他落魄时吃的东西,哪里还有闲工夫给后人起名叫“月饼”呢?
直到宋代,胡饼仍然是深受人们欢迎的食物之一,宋代胡饼在民间的流行度不亚于唐代。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开封胡饼店的盛况。 “胡饼店出售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砚、髓饼、新种类的麻。 每次事件都用三五人的拥护者把卓花放进炉子里。 远远地听着五更卓事件的声音。 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旺,各有50余炉。 ”。
《东京梦华录》也是最早将中秋节作为独立项目记载的古籍。 “中秋节前,各店卖新酒,重系门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角落。 市里的人喝到中午,家家户户都没有酒,拉着望子。 时螯蟹新出,制石榴、漓勃、梨、枣、板栗、孜葡萄、橙子,均为新上市。 秋夜,府上摆设水榭,民间占领酒楼赏月。 火筵浩荡,走近内庭居民,夜深时远处传来笙笋声,宛若走出去。 闲里的孩子,夜游。 关于夜市骏阗、通晓。 ”
由此可以推测,无论是否得到官方确认,中秋节在北宋已成为一个全体大城市居民参与的欢乐节日。 北宋时期的一些中秋习俗,已经和现在一样了。
3 .胡饼到月饼
那么,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来源于宋代吗?
让我们看看另一种关于月饼的说法。 唐西宗命人在中秋节到御膳房用红绫包饼,以报新科进士。 于是到北宋时,这种年糕被称为“宫饼”,流行于宫廷内,流传到民间,俗称“小年糕”和“月团”。
且不论唐朝有没有中秋节,就算有,皇帝真的在这一天给进士送年糕,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也并不开始流行。 中秋节收到的年糕和只在中秋节吃的月饼,还是有区别的。 另外,没有任何文献证明唐末五代延续了这次中秋节喂饼的规则。
北宋确实有一个小饼。 苏轼有《留别廉守》。 其中有“小年糕就像咬月亮一样,里面有酥和糖”的说法,把“月亮”和“年糕”联系在一起。 请注意,这是苏轼告别廉州太守张左藏时写的一首留别诗,坊间并不盛传苏轼创作了什么《小饼》或《月饼》。 诗中的小饼,从形状和口感上与现代月饼相近,但那是宴会上常见的食品,与中秋节无关。
陆毅版的苏东坡
在北宋,除了胡饼、小饼之外,还有炊饼,很有趣。 以北宋为舞台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届《王婆受贿谈情,郝兄不忿闹茶店》中武大郎说:“如果你每天卖十个篮子,从明天开始就只做五个篮子卖。” 这里所说的炊事饼,不是烤饼,不是煎饼,而是蒸饼,扇笼相当于蒸笼。 北宋处厚著《青箱杂记》中,说明“仁宗庙讳,误事蒸之,今内庭上下皆称蒸饼为炊饼”。 原来宋仁宗赵祯为了避讳,把所有的面包都叫炊事面包。 宋元初周密的《齐东野语》也有对应的记载。
它很周密,不仅制作了《齐东野语》,还制作了《武林旧事》,让人想起南宋临安的城市风貌。 卷六《蒸作从食》中列举了很多“蒸”类,其中有“月饼”一项。 吴自牧的《梦粱录》也是描写南宋临安风俗的古籍,卷一六《荤素从食店》也有“菊饼、月饼、梅花饼”的名号。 只是,这两个记载都没有把月饼和中秋节联系起来。 《梦粱录》还说月饼是“市里的点心,随时都有。 随便呼叫,不会搞错客户的。” 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可以吃。 不限于中秋节。
因此,南宋时期月饼问世,只是名称和形状,与中秋节无关,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时食用。 南宋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只增加了中秋节假期一天的内容,中秋节被正式定为法定节日。
到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就有“烧饼”、“肉油饼”、“素油饼”、“酥酥奶油饼”、“山药胡饼”等年糕饮食记载。 其中,“烧饼”是将铁锹作为烹饪器烤出来的,根据药味分为芝麻烧饼、黄烧饼、酥烧饼、硬面烧饼等。 至于肉油饼、素油饼、酥蜜饼、山药胡饼等,制作方法都是“入炉熟”,与汉唐以来胡饼的制作方法相似,只是馅料的不同。
从元代开始,“胡饼”这个称呼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除了“山药胡饼”,其他胡饼的记载几乎没有。 山药饼的制法听起来和现代的月饼相当相似。 “熟芡2斤、面1斤、蜜半两、油半两、溲扫饼”,但元代的各种年糕,与中秋节并没有特定的联系。
关于中秋月饼的传说,最彪悍的就是这个。 元末义军纷纷升旗,推翻了元朝暴虐的统治。 朱元璋和刘伯温联系各地,约定将起义指令藏在月饼里,发放到各路义军手中,于8月15日晚联合举行事件。
精悍的传说中,往往有经不起推敲的细节。 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说是投奔郭子兴的义军,自己也没有发起闹事的号召。 正因为乱世饥民多,香喷喷的月饼在运输中出错的概率很高,万一被几个熊孩子吃掉,泄露了秘密,非但不会惹事,反而会暴露出各路义军。 如果朱元璋和刘伯温的智商只停留在这一点上,明朝出现的概率就会低得多。
但不可否认,明代的年糕饮食在元代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 胡饼这个带有外来色彩的名称也继续弱化,被其他饼类的名称所取代。
明代养生大师高瀛著有《遵生八笺》,其中《饮馔服食笺》卷《甜食》,《松子饼方》、《椒盐方》、《酥油方》、《肉油饼方》、《素油饼方》 这些种类繁多、馅料各异的饼类,其制作方法果然脱胎于胡饼,主要分为放入烤箱烤和以铁锹等炊具为载体烤。
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白纸上会出现中秋月饼的文献。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 《熙朝乐事》记载:“八月十五日叫中秋,民间以月饼遗留,取团圆之义。 傍晚,人有赏月的宴会。 ”沈榜历年间完成的宛平县志《宛署杂记》是最早的北京地方史之一,其中“八月薪月饼”一项记载为“士庶家遗月制面饼,大小不一,称月饼。 市里以水果为馅,巧名异曲同工,有人一饼值几百钱。 ”
所以真相是,从南到北,月饼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中秋节的节日食品,起源于明代。
4 .明代以后中秋月饼的传承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了北京中秋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 当时的月饼有月宫、海螵蛸、兔纹,最大的月饼直径竟长达两尺。 “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的人是京都最好的,他吃的东西不够。 月球上月饼到处都是。 大者尺余,画月官蟾兔之形。 有过完节吃的,也有留到除夕吃的,叫团圆饼。 帝京风物诗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月饼月果,戚属遗相报。 年糕直径有两尺者。 说女人回宁,是日归夫家,也有团圆节。 ”。
苏州人顾禄所著的《清嘉录》卷八《月饼》条,还记载了清代江南中秋节偕瓜果祭赏月互送月饼的习俗。 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和清代厨师经验集大成的烹饪著作《调鼎集》中,记载了几种月饼的制作方法。
从晚清开始,尤其是民国,各地的蛋糕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月饼的味道也逐渐分成流派。 例如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广式月饼、滇式月饼等。 其中上海杏花楼建于清咸丰元年,北京稻香村建于光绪21年。 这样的老字号月饼,从民国到现在一直很受欢迎。 有趣的是,北京的稻香村月饼,由于创业者从南方拜师,最早以苏式月饼闻名的上海杏花楼于1928年首次推的月饼,就是广式月饼。
从左到右依次为北京式月饼、广东式月饼、苏式鲜肉月饼、楚式云墩月饼
民国年间的北京,据说也可以分期付款购买月饼,这种形式被称为“月饼会”。 买家可以连续在饼屋存款,存一定额度就可以领取月饼,实际支付的钱往往低于市场价。 这种双赢的购买方式听起来还很温情。
现在,很多北京人都在烦恼应该买哪种月饼,而不是买不起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