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友玩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苹果官网中国官网,中国裁判文书网

时间:2023-01-27 23:21:59

猫耳山窑遗址出土的陶器。 (浦城县博物馆供图) )。

苦寨坑窑址群遗址。 (永春县博物馆供图) ) )。

包裹着前人宝贵的记忆,从混沌中走来,福建前人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状态,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制作陶器、瓷器,随着需求的多样性、技术的升级,制造出了令人羡慕的中国第一座龙窑、第一件原始瓷器。

苹果官网中国官网,中国裁判文书网

10000多年前,闽西漳平奇与洞、闽西先民把取自脚下大地的土壤,经过水的凝聚、手的捏造和火烧,制成陶器,完成了无中生有的伟大尝试。

4000多年前,闽北浦城猫耳山,有“中国龙窑鼻祖”之称的窑炉,第一次拥有长条窑炉形态,大量烧制而成的黑衣陶,以其过硬的质量和精美的外表,成为前人的“时髦爆款”。

3000多年前,闽南永春苦寨坑龙窑火烧旺,出窑原始瓷器成为当时统治阶层引以为豪的奢侈品——,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

1000多年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建阳水吉建窑和“中国白”德化窑扬帆丝绸之路的伏笔,更是埋在福建古代……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代表着中国智慧、中国创造和中国生活方式。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许宏研究员等人写的《考古中国》这本书是这样说的。

今天,当我们追溯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岁月的岸边邂逅考古发现的福建史前陶瓷时,那喜悦之情映入眼帘的陶瓷光泽,正是福建文明的早期风貌,也是福建人智慧的闪耀。

陶器:从实用到审美

学术界普遍认为,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制陶技术的提高,提高了人类的生存本领、生活质量,帮助人们在苍莽自然中更加自由地生活。

漳平奇和洞是福建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里出土的陶器,从10000年到7000年前被烧制,包括罐、釜、盆、鉴等。 早期陶器质地以夹砂陶器为主,多为灰色,后期陶器纹饰种类增多,绳纹、刻纹、网纹成为主流。

这表明人类的审美意识正在萌发。 陶,是生产生活的工具,同时也逐渐被前人赋予了艺术属性。

现代文艺理论家朱迪在谈到早期的艺术时说:“艺术是具有多种特质的简单化的客体,早期的艺术品和工具一样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但和工具不同。 早期艺术的物质材料特质已经消融于形象中。 ”

铲起土,先做成圆形陶饼,在略凸的背面露出人面花纹——的偏上略凹的两眼,偏下略凹的嘴巴,中间稍凸的鼻梁,左右两侧稍凸的部分露出双耳,捏住后烧制。 在这个奇和洞里发现的陶制人脸艺术品,距今已有9000年到7000年。

这是我们祖先的自我凝视。 生命和心灵,以及没有杂念的想象,在双手中表达、传达。 今天,当它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将从中读懂先辈们的思想、感情,思考他们曾经想到的——生命的本源是什么。 为什么人是人?

福建博物院范雪春研究员认为,奇和洞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初期的装饰艺术品,已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支撑着前人对美的追求。 早期艺术创作是原发性的能力,也是产生后人类审美意识的根本原因。

《说文解字》中记载了“如文、误画也、交文。 现纹。 ”

除了奇与穴,断发文身的福建先民,很早就将对“纹饰”的审美偏好融入到陶器的制作中,“印纹陶”成为福建史前陶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距离奇和洞约150公里的明溪县城关乡南山遗址(距今6000年至4300年),文化遗存丰富,共分为5个文化时期。 二期遗存以来,出现了曲折纹、涡纹等印纹陶器; 第三期至第四期,陶器印纹种类逐渐丰富,包括回形加分纹、栅栏纹、方格纹、叶脉纹、席纹等。

“南山遗址的陶器图案非常丰富。 ”范雪春解释说,“这标志着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南山先民开始了对美的追求。

长期以来,由于分布广泛、影响持久,南方地区印纹陶的产生、发展等问题受到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时间上看,南山遗址陶器充分反映了早期印纹陶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轨迹,为研究南方地区印纹陶的起源变迁提供了重要证据。

从空间上看,除闽江上游明溪南山遗址等外,闽江下游的昙石山遗址也同样发现了大量的印纹陶——陶器表拍曲折纹、绳纹、方格纹、叶脉纹、波纹纹等。

这些几何图案的纹样,到底是源于闽人先民对蛇的图腾崇拜,还是模仿蛇图案? 还是因为边缘的水而居住,追寻着看得见阳光的涟漪之路? 今天已经没理由知道了。

但考古发现,清晰地揭示了闽人陶工艺沿革的脉络——,是在早期印纹软陶烧制后,距今4300年左右,昙石山人烧制出的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是新石器时代集中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表面有几何图案的陶器。 这种陶器比普通陶器硬而细腻,烧成温度也比普通陶器高,所以烧成技术要求也很高。

望之纹样非常规整,一敲就有金石之音。 浦城猫耳山、武夷山葫芦山等地出土的商代左右的黑衣陶,表面有釉一样的黑色物质,光泽备受瞩目。 黑衣陶虽然还属于印纹硬陶的范畴,但其实已经是印纹硬陶向原始瓷器过渡的形态。 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闽人制作的陶器也越来越精美。 浦城县管九土墩墓群出土的西周时期印纹硬陶代表着福建陶器发展的高峰。

“福建从陶瓷到陶瓷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过渡环节,即印纹陶、印纹硬陶,这造就了福建陶瓷起源、发展独特的文化序列。 ”闽江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黄运明告诉记者。

浦城猫耳山窑址群:中国龙窑之祖

“生于选土,长于塑土,死活看烧”,这句话起到了窑的作用。 随着陶器生产的需要,在每天的烧成过程中,前辈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提高窑炉温度、加大容量、加快冷却?

从无窑平地炉烧式原始烧成阶段到有窑洞窑,窑炉逐渐由地下发展到地面,烧成技术在几千年的沉淀和探索中不断改进。 尤其是龙窑,该窑依山傍水,呈歪头巨龙形态,具有窑床长、淬火面积大、产量大、火焰流通均匀、冷却快的优点。

那么福建有龙窑吗? 如果有的话,在哪里? 过去受制于考古发现的不足,很难回答这些问题。 到2004年配合高速建设所需的考古调查,“中国龙窑之祖”重见天日。

通过对浦城县仙阳镇猫耳山窑遗址群的观察,认为福建前人因地制宜地根据南方多山地地形特点,率先试水建造了更高级形态的龙窑。 这里出土的全国最古老的龙窑,让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烧制成为现实。

2004年,为配合京台高速公路浦城-南平段建设,考古工作者在沿线提前进行文物普查和考古勘探。 在浦城县仙阳镇下洋村猫耳山,发现全部排列有几何形印纹硬陶片,此后证实存在商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

2005年9月,在猫耳山遗址进行的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为福建首条高速公路文物留下了“让路”的逸闻。 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来自挖掘工作接近结束时的意外发现。

到目前为止,由于遗址分布面积达100万平方米,考古队率先挖掘了将修建高速公路的3处遗址。 发现商周时期的居住区和墓葬区后,考古队的工作基本完成。 高速建设者按原计划进驻,开始了初步工程。 但就在那时,考古学家意外在东部山洼中的一条新小路断面上发现了许多陶片,其间混杂着灰烬和红烧土块。 由于遗址出土了大量黑衣陶器,队员们认为这里可能有窑场,马上开始挖掘。

以下发掘成果震惊考古学家: 9座各种类型的窑陆续出土,尤其是其中由火孔、火道、窑室和烟囱组成的长窑炉——结构完整,具备龙窑元素。 根据最新的测年数据,猫耳山出土的长窑距今约4000年,被誉为“中国龙窑之祖”。

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古代遗址紧急挖掘、文物提取记录等工作后,考古队应当将土地移交发包人施工。 为了建设高速公路而破坏宝贵的古迹吗? 他们连夜起草文件,呼吁上级支持高速公路改线,保护古窑群。

2005年底,国家文物局派出考古专家组赶赴猫耳山考古遗址现场。 专家组成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在现场考察后指出,在猫耳山发现的9座窑炉,结构清晰、规模大、保存完整,是全国罕见的重大考古发现。 高速公路建设很有价值,猫耳山窑群是宝贵的遗迹,是无价之宝。 “有价”带来“无价”,夏商窑群就地保护,纳入“国保”机关,开展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

很快,接到专家组意见和文物部门的报告后,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与文物、考古、公路设计专家讨论后,变更设计图,增加投资数千万元,在高速公路上改道2000米,整体向东移动30多米,绕过窑址群

猫耳山遗址考古发掘带头人、文博研究员郑辉认为,猫耳山窑址群分布集中,规模大,窑形多样,其间存在叠压、打破关系,为研究我国早期窑炉特别是龙窑的起源和发展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了被称为“龙窑之祖”的猫耳山窑遗址群,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得好评。

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龙窑技术起源于中国并传播到东亚,福建是中国龙窑的重要来源地。

黄运明说:“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专业的窑炉就已经出现了。 耳山龙窑的发现,反映出窑炉在发展过程中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为原始瓷的出现和后来成熟瓷的烧制提供了技术基础。 ”

武夷山市兴田镇葫芦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代的窑址,向人们昭示了福建史前窑业技术的肇始和发展。 葫芦山出土的陶窑多为横穴式,窑坑平面呈“8”字形,个别窑室呈圆形或长方形。 窑室结构部分复杂,一窑有两个弧形火道围绕窑壁,中间有直火道,使火能更均匀地接触到窑室的各个角落,有利于提高烧陶成功率。

专家认为,葫芦山遗址的发现与浦城猫耳山遗址的发现相互印证,这一时期闽北已形成许多陶造中心,揭示了陶造工艺由原始走向成熟的完整过程,为原始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永春苦寨坑窑址群:中国第一件原始瓷器

陶瓷制造是时间的艺术——等土干,等火旺,等水凉。 随着建窑技术的提高,前人逐渐找到了烧制原始瓷器的方法。

原始瓷器是从陶器到瓷器的过渡阶段,是将瓷土在胎具表面涂上高钙釉,经高温烧制而成。 今天人的看法是“原始”,但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

原瓷釉是原料单一的草木灰,窑匠们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摸索出来的,以草木灰为原料的瓷釉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 这种朴素的观念成为窑工们熟悉的操作规范,形成了烧制原始瓷器的选择。

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想象先辈们是如何建窑、造胎、烧制原始瓷器的,只能在考古发掘的历史遗存中追寻先人智慧发展的轨迹。

静静地躺在苦寨坑山坡上的几千年原始瓷窑,长窑体斜向上,像蛟龙在山间游动。 如果没有考古发掘,苦寨坑是永春县介福乡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坡,海拔600多米,地处偏僻的山间小盆地边缘。

2007年傍晚的电话,打破了苦寨坑几千年的平静。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自己当时正带队到外面考古,突然接到同行的电话,一位收藏爱好者在永春介福的柑橘园里发现了大量古代陶瓷碎片,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就这样,柑橘园里的陶瓷碎片,撩开了永春原始瓷神秘面纱的一角,与“永春芦柑”一样享有美名。

2007年10月,陈建中作为泉州市考古队队长组织人员到苦寨坑进行现场考察,采集了大量陶瓷标本,送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进行“PIXE”(质子激发荧光光谱)检测。 结果表明,标本中铁、氧化成分与原始瓷器中的含量比较一致,从而判定为原始瓷器。

从2007年开始,苦寨坑的挖掘一直在继续。

201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联合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再次对苦寨坑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350平方米,出土了保存完好的龙窑遗址和大量原始瓷器。 据碳14年代测定,窑址距今3800年至3400年,相当于中原夏代中期至商代中期,使中国原始瓷器烧制历史前进了200年。

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烧制原始瓷器的窑址。

“窑炉建设是窑业技术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 ”苦寨坑考古发掘带头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羊泽林介绍说,“苦寨坑原始瓷窑遗址群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瓷器起源的重大突破。”

从技术角度看,瓷器的出现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是原料的选择、烧成技术的改进和温度的提高、高温釉料的发现和使用。

苦寨坑窑址完全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聪明的前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斜坡建造拱形顶,与地面形成一个倾斜的角度,火焰从下部窑头平行流向上部窑尾,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迅速升温。 正是龙窑具有建筑方便、装烧量大、燃烧温度高、火焰流通均匀的特点,特别适合胎体薄、高温粘度小的原始瓷器。

许多学者认为,原始瓷器的成功烧制与龙窑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寨坑遗址的挖掘,今天可以窥见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探寻中国瓷器文明的发源地是如何烧制瓷器的。

苦寨坑窑址的发现轰动一时。 2016年1月16日,故宫博物院和来自福建、上海等省市的多位考古专家联合赴实地考察。 一致认为苦寨坑揭露的9座烧原始瓷窑遗址大部分保存较好,结构清晰,层位关系明确。 这一发现填补了福建地区早期龙窑发展的不足,是研究我国早期龙窑起源及其演变序列的宝贵实物资料。

此后,苦寨坑窑场群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目前,苦寨坑窑遗址群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福建史前陶瓷文化史上仍有大雾,等待着今人的拨开。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在晋江流域安溪、南安、晋江、惠安等青铜时代遗址,发现大量与苦寨坑窑址产品相同的原始瓷器; 与此同时,闽江下游、九龙江下游青铜时代遗址也有发现。

这些遗址发现的原始瓷器都是苦寨坑窑场生产的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瓷器3000多年前的传播途径怎么样?

不同流域村落之间是否存在商贸行为,他们是如何交易的? 苦寨坑的原始瓷窑占地群规模大,生产的产品去了哪里?

“要拨开这些历史的迷雾,需要考古学家的时间和汗水。 ”作为2015年苦寨坑遗址考古发掘的带头人,羊泽林发言谨慎,感到肩上有沉重的责任。

岁月赋予文明,文明赋予岁月。 凭藉闽人智慧的陶瓷烧制技术世代相传,陶瓷产业至今仍是永春及毗邻德化县的支柱产业。 传说自古以来的陶瓷工艺成为文明的象征——瓷器China中国。

今天,我们探访龙窑前世,在苦寨坑原始瓷窑所在地向山坡下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至今仍在使用的龙窑——东月窑。 山下,窑火不断,短暂地走下山路,走了三四千年的河。

经过一段时间,陶瓷在被烧制的瞬间凝固成为了永恒。

跨越山海:与“第一个中国”相遇的闽瓷

苦寨坑前人烧制大量原始瓷器的同时,中原还处于青铜时代,铸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与中原地区发达的青铜文明不同,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交替之际,福建先民充分利用自己的陶瓷资源优势,不断总结制陶经验,改进窑炉工艺,终于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根据现有考古发现,闽南苦寨矿坑窑场可生产原始瓷器以来,闽北武夷山竹林坑也在商周时期生产原始瓷器。

“福建瓷器起源的年代可能比夏季中期更早,可以往前走。 ”羊泽林说,“从目前出土的标本中,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窑具铺垫,采用了叠烧、皮烧等先进的烧制技术。 因此,无论从窑炉的建造技术还是瓷器的制造、烧制技术来看,都有可能更早发现原始瓷窑的位置。 ”

福建早在先秦时期就成为我国最早生产原始瓷器的重要地区。

原始瓷一经问世,以其碧玉般的釉色、坚硬细腻的胎质,深受当时中原地区上层人士的欢迎,成为统治阶层引以为豪的奢侈品。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在《最早的中国》一书中讲述了河南二奥遗址的考古发掘故事。 本书展示了作为夏季都城的二里外扩展的情况。 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是当时最大的中心城市,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轴布局、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体现了国家文明和天下观念,被誉为“最早的中国”。

正是在被誉为“第一个中国”的二奥夏都遗址,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了许多精美的原始瓷器。 这些原始瓷器多在宫殿和高级贵族墓中发现,占陶瓷器物总数的比例极低,其珍贵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陕西西安一带出土的西周时期大墓中的原始瓷器,大多与福建武夷山竹林坑窑遗址西周时期生产的原始瓷器十分相似。

大多数学者认为,北方地区的原始瓷器是从南方传播过来的。 原因是在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二奥遗址发现的原始瓷器化学成分具有南方瓷石高硅低铝的特征; 而原始瓷器的发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较少,且未发现烧原始瓷器的窑址。

这是青铜器与原始瓷器的相遇,也是青铜时代北方文明与南方文明的交汇。

这些原始瓷器具体是从南方哪里来的?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窑场群的发现,成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标志着福建先民在夏时已拥有烧制大量高质量原始瓷窑的先进生产力,具备对外出口的条件。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在青铜时代发生了什么样的交流和流变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了史前陶瓷高度发展的南平市浦城县。

地处福建北大门的浦城,自古以来就是闽浙赣三省咽喉、仙霞古道的必经之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成为闽浙中原联络的主要通道。 源于北部武夷山脉和仙霞岭支脉的南浦溪经城汇入闽江上游。 猫耳山、牛鼻子山、龙头山等史前重要考古遗址分布在南浦溪沿岸,与浙南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史前文化圈。

史前陶瓷文化以其先进性和开放性,不仅影响了周边省份,而且像层层起伏的波纹一样向更远的北方传播。

福建和二奥遗址,一南一北,很远,请问原始瓷怎么运输?

答案藏在闽山闽水的地图里。

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武夷山-玳瑁山”横亘西北,“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纵贯福建。 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等河网自成体系,蜿蜒流过群山,徐缓入海。 福建的大小窑,坐落在靠近溪流的小山坡上。

“一水二火三瓷土。 ”永春县博物馆的康桂清告诉记者,远古先民要烧瓷器,地下需要瓷器资源,山上有烧柴林木,附近有河道、溪流,苦寨坑就具备这些条件。

河道、溪流的存在不仅为瓷器的烧制保障了水源,也为后期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在主要以水运为交通工具的古代,对于陶瓷等易碎物品来说,水运是更好的选择。

基于这样的实际,有学者通过闽北仙霞古道进入赣江支流信江上游地区,沿信江向西流下鄱阳湖进入长江,再向西往北走,待夏商时期江汉平原重要核心聚集在盘龙城后,以盘龙城为中转站,北上郑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也经由同一路线南下,影响了福建。 闽东黄瓜山文化陶器上的青铜器云雷纹、闽南浮滨文化的青铜牙璋、闽北牛鼻子山文化的三条腿陶魍……这些文物都历经千年历史沧桑,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青铜时代中原与闽西文化的双向交流交融。

清风拂明月,山珍海味相逢。

在“第一个中国”中,我们遇到了福建引领同时代陶瓷文化。 那是《满天星斗》中华文明中绽放的别样华彩。 (记者林将段金柱赵锦飞陈梦婕) ) ) )。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