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10:22:56
孩子的哭闹往往是为了赢得优势,是他们傲慢固执的公开宣言,当他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欲望时,就哭,维护他们对这种欲望的权力。
他们的哭喊确实是痛苦或真正悲伤的结果,所以才会哭出来。
如果仔细观察,很容易从他们的态度、容色、动作,特别是哭泣的声调中分辨出这两种哭泣; 但是,任何一个都不能哭。 不要特别鼓励。 ( 《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着傅任敢译)
在生活中,做父母的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永远哭的时候,最烦躁、最生气。
根据上面的引文,哭的,其实是孩子特有的“语言”。 那个的意思不是两点以外。 一种是对父母和他人的恐吓和抗议。 二是声明自己的苦衷。 如果父母注意观察的话,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这两点。
那么,为什么哭和哭都不允许,尤其不能鼓励呢?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吧。 当孩子想要什么,或者想做什么的时候,父母没有答应他,于是洒脱,大哭,没完没了。 父母的忠告和制止,他完全无视,对他毫无用处。
这个例子是哭的第一个典型。 这种哭哭啼啼、为人父母的态度,往往是为了排遣,或是为了不忍心,让孩子无法抗拒,硬着心肠也受不了,于是又答应了孩子。
意外的是,这样做的话,后果会很严重。 这无异于助长了孩子的固执。 孩子心里想,他胜利了,哭是他的有力武器。 这样下去,孩子就更难管教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任性、执拗、自私、霸道等不良习性。
对于这一哭,父母的态度要明确坚决,要站在管教孩子的高度,严厉制止,不能怜爱手软,尤其不能怕麻烦哄人。
第二个哭往往是孩子的生理需要,如饿了、口渴了、哪里不舒服等。 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哭还可以同情,作为父母要平静对待,但没必要打击。 不这样做的话,会助长娇惯。
孩子学会说话后,要哭着表达这一诉求,做父母的要认真对待,严词制止。 否则,会在孩子性格中形成脆弱的一面,不利于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