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友玩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黎族的风俗文化,黎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时间:2023-02-03 21:40:59

编辑:

黎族的风俗文化,黎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

入黎族,写海南。 10月24日至11月11日,中共海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举办“走进黎族大型文化纪实采风”活动,邀请中国现代文坛文化名家赴琼中、五指山、保亭、陵水、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八市县黎族聚居地,探访船型房屋

海南省融媒体中心采访组随行报道,从当天开始发布系列综述稿,记录作家视角下的黎族之美,传播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自信,帮助全省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村落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韩星/文李昊/图

位于海南岛中南部,以五指山为中心的热带雨林,是众多世界濒危物种和海南岛特有种的避难所,也是黎族人民长期定居、创造独特岛屿性部落文化的地方。

航空拍摄五指山。

天、地、风、雨滋养着热带雨林,与热带雨林共存的黎族也滋润着。 “黎族先民的生活,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更苦更有智慧。 ”诗人黄梵在五指山采风的时候,一直说着“智慧”这个词。 黎族的生存智慧、居住智慧、传情达意……名家笔下,大美五指山自然生动,黎族千年传承的民俗风情无穷。

热带雨林,绿如铁,绿如棉

走进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脸庞青青,湿润,治愈,清明。 热带雨林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 置身其中,木、藤、岩、泉相映成趣,山、水、石、林随遇而景,创作灵感油然而生。

诗人林雪感受到眼前的这片绿意,即兴写下了动人的诗句。 “热带的绿色,有铁一样的密度。 像棉花一样柔软,像云一样轻。 坚硬,有棱角和力量……”

文化名家走进五指山雨林。

诗人、小说家黄梵意识到了热带雨林附生的智慧。 “沟谷雨林、山坡雨林中的每一个植物家庭,都是我神秘感受到的善意,邀请各种植物来我家,让附生成为五指山雨林的奇观之一。 ”他细致的观察,给雨林的空中花园现象留下了动人的注脚。 这一行的收获不仅是文字的丰富,在这叠嶂绿意的渗透下,黄梵不可思议地发现,雨林悄悄地治好了他从清晨开始的偏头痛。

在雨林里,作家沈念认识了坂垒这棵树,它生长缓慢,需要成百上千年才能成材; 棕色褐色,质地沉重,经久耐用,埋在地下也长达40年不朽。 “五指山就像一座斜坡,历经岁月汇成一道更加美丽的风景,给现在乃至未来的人树立了自然的典范。 ”沈念说。

融入雨林黎族,诗意地栖居在船型屋中

“没有进入五指山前。 五指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来到五指山才知道,这里的雨林自然风景和黎族千年传承的民俗风情,共同打造了一个值得所有人探索的综合立体的文化宝。 ”到五指山后,林雪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五指山传》本。 合上书,走进黎族,林雪的感慨落到实处。

在五指山初保村看到船型屋时,所有的文化名家都很佩服。 茅草作屋顶,木板作墙,看起来像一艘形状颠倒的木制船。 它的名字叫船型屋。 “船型屋的这种原始感,在现代审美中非常独特。 ’冯晏周游了几十个国家,见过印第安人、澳大利亚土著人民居住的木屋。 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船型屋。 走过来,她特别注意黎族在符号语言上的表达。 船型屋是黎族的代表性符号。

黎族史诗《五指山传》记载黎族的祖先是渡海而来的,后人就用船型盖住宅纪念先人。 黎族的先民划着船从大陆来到海南岛,最先住在海边的船上,上岸后,祖先用几根棍子把船倒扣支撑着,在下面生火做饭,下雨的时候周围盖着椰叶,就有了第一家船型店。

文化名家走进五指山初保村,探访船型屋。

船型屋是在海南岛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吸纳汉族居住方式和文化而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居类型,可以说是黎族建筑智慧的结晶。

初保村是目前海南保留船型屋风貌的传统黎族村落之一。 全村人都已搬到附近居住,“黎族干栅建筑生态自然村”的传承者王仁达,每天都会来到自家的船型屋前,面对客流,讲解船型屋的故事。 他坚守的姿态令人感动,为文化名家描写黎族文化传承提供了真实的人物案例。

雨林里的草木,在五彩缤纷的锦色中完成一系列的遗传密码

在初保村,除了参观船型屋外,沈念还和织锦的黎家织女聊天,听她们把五色线织成云霞,讲述平凡而又特别的过去的人生。

五指山崇山峻岭之间,分布着广袤的热带雨林,生长着野麻、栽培麻、棉花等纤维类植物。 黎族男人从这些柔软的纤维材料和麻类植物中,为女性提取了纺织品的主要原料。 “棉花纺纱,纱织锦,五指山草木在五彩缤纷中完成遗传密码。 ”沈念把内心的活动写成了惊人的文字。

作家沈念(图右)与黎家织女交流。

黎锦艺是复杂的,织锦是一个困难而漫长的过程。 织女要长时间坐在座位上,手脚并用,把棉纱织成锦缎。 “黎锦,是时间的流逝,也是时间的合成。 ”

实际上,黎锦都是故事。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黎锦图案是黎族各方言的标志符号,这些原始的文化符号体现在黎族各方言区的文化生态、英雄图腾、山川草木、花鸟人物……许多黎族历史、文化传说的故事都以黎锦的形式出现。

在毛纳村仔细观看黎族五大方言区的服装表演,文化名家们逐渐识别出黎锦各自的特色。 哈方言风格多样,图案丰富,杞方言图案鲜艳,润方言两面绣锦布,美孚方言扎染独具特色,方言筒裙宽而讲究色彩。

长桌宴席载歌载舞,欢乐气氛感染了现场所有的冰冰。 文化名家们也欣然接受邀请,换上黎锦服饰,在锦色中感受黎族文化的丰富和丰富。

向雨林问药的自然礼物不仅是青绿色

繁茂的雨林不仅物种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店”,这里80%的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人们称颂五指山为“大地之肺”。 林雪告诉记者,她的慢性咽炎每次深秋都会加重,但来到海南的第三天早上不治之症就能治好。 “既是五指山湿润气候的滋润,也是黎村姐妹品尝的药茶之奇。”

与雨林共存的黎族同胞,在采集和狩猎活动中,一些大侠常常造成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动物咬伤等多种意外损伤和外伤。 的黎族人通过长期实践,探索和总结了利用草药治疗外伤的有效经验和方法。

一上山就满是药。 一株山间小草凝聚千年智慧; 用一剂治愈药,目睹工资的传递。

诗人黄梵(图右一)与王丽玲(图左一)交流。

文化名家们与黎药传承人王丽玲一起上山采药。 一刀,一个小背篓,是黎医进山采药的常用工具。 沿着山路捡楼梯,她边走边采,有时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来迎合名家们的好奇心。 过了一会儿,治疗骨折、黄疸和风湿病的草药进了一个小篮子。

黄梵听说王丽玲山喝了酒,给胃出血的丈夫摘了野山花草药吃,短短一周就根治了丈夫的胃病,对黎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置身雨林的黎族人,用热带雨林的凝聚了自然气息的草药调理身心,恢复自然”

文化名家采风团将身着黎锦服饰,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体验黎锦文化魅力。 (从左到右依次为黄梵、冯晏、胡竹峰、林雪、沈念)

在黄梵看来,黎药包蕴含着天地人合一的观念,黎族的生活已与此山水完全融为一体,所以黎药能快速调整黎族的自然之气,平衡身心。

采药后,采风团来到王丽玲住的水满上村,这个深藏雨林的小黎村,仿佛沉浸在绿意中,脸很高。 在王丽玲所在的黎药种植合作社的黎药仓库里,一个装有炮制黎药的小箱子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贴着标签。

过去,黎族没有文字,黎药的用药靠口碑相传。 现在,王丽珍有意识地记录各种药草的习性和疗效,收集治病方法,在为村民治病的同时,做好黎药的传承保护工作,响应雨林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