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友玩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战争形态演进,换个视角看战争形态演变的电影

时间:2022-12-17 15:14:02

阅读提示

战争形态演进,换个视角看战争形态演变的电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战争形态不断变革,不断发展。 根据武器装备和战术运用的时代特点,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争形式,如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等,目前正在向智能化战争过渡。 从新的视角观察战争形态演变的规律,有助于理清战争发展的脉络,洞察其内在本质特征,科学预测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

战争形态的发展遵循“技术为体、战术为用”的原则

战争的形态和战术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军事学界普遍认为,若以“是否形成以新型主战武器为核心的战争体系”为标准衡量,战争形态经历了青铜兵器战争、坦克战争、铁兵器战争、骑兵战争、火药武器战争、莱茵堡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8次演变。 这种划分方式是对传统划分方式的进一步细分。 纵观战术发展史,就是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而不断创新变革的历史。

公元前3000年前后,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青铜兵器成为主战兵器,当时以阵法战术为主。 公元前1800年前后,随着马驯养品种的改进和坦克设计的不断改进,马拉坦克成为军队的主要战斗武器,青铜兵器战争向以马拉坦克为主战武器的新战争形态过渡,车兵和步兵协同作战。 公元前1200年前后,随着冶金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铁矿石分布广泛,人类进入了铁兵器战争时代,战争规模扩大,战争艺术高度发展,阵法战术进入高峰时期。 公元前7世纪,随着育马技术的进步和骑马技术的发展,草原骑兵开始兴起,以骑兵为主战兵种的新战争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形成,骑兵战术开始成为主流。 这种模式统治了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2000多年。 15世纪中叶,火药武器开始在战争中崭露头角,逐渐打破了长期以来骑兵主导欧亚大陆战场的局面,但发射速度慢、精度低、有效射程短、机动性差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一阶段线式战术、纵队战术层出不穷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后方装甲车炮以发射速度快、精度高、射程远等优点,取代滑腔枪炮成为新的主战武器,散兵线战术风靡一时。 20世纪初,内燃机驱动的坦克、战斗机等新型作战平台的出现,再次掀起新军事革命,以德国“闪电战”理论、苏联“大深度战理论”等实践应用为标志,机械化战争形态正式形成,这一阶段深度攻击战术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由于数字化、信息化武器的装备,美军在指挥、决策、侦察、打击、评估等各方面对伊拉克占有绝对优势,在战争实践中产生了新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在这一阶段“空地一体战”

从战术发展的历史看,每一次新战术的出现,都伴随着旧战术的更新和消亡。 在战术轮换过程中,军事技术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人类运用能源的能力不断提高,从原始生物到火药化学能,从机械到信息能源,在新能源的支撑下,战争期间出现了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武器装备如果说技术的发展规律是不断开发新的更强的能量,放弃旧的更弱的能量,那么战术的发展规律就是在战争中顺应并加速这个能量迭代过程。

战争形态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人的战斗能力”

纵观战争形态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其总的趋势是逐步加强战斗主体——人的战斗能力。 青铜兵器战争,用青铜兵器强化了人上肢的战斗功能,但由于青铜兵器数量少,参战力量的规模相对较小; 坦克战争用马拉坦克增强了人下肢的机动功能,但由于坦克对地形要求较高,此时机动能力相对受到限制; 铁兵器战争,再次通过铁兵器强化人类上肢的战斗功能,铁矿石的广泛分布和冶炼技术的成熟,使得大规模、连续的战斗成为可能; 骑兵战争,用马强化人下肢的机动功能,通过军马强大的机动能力,将冷兵器时代的人的机动能力提高到了极限; 火药战争,用火器代替冷兵器,再次强化人的战斗功能。 火药威力相对较大,但具有速度慢、精度差、射程近等问题发射速度快、精度高、射程远等优点,后装线腔枪炮取代滑腔枪炮,大大增强人的打击能力; 机械化战争、飞机、坦克、步兵战车等新型作战平台的出现,通过内燃机动力驱动和钢铁装甲的综合防护,从质上提高了人的机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人的防护和打击能力。 信息化战争,针对卫星、雷达、无线电、数字装备、精确制导武器等信息化技术和传感器平台的综合运用,本质上在于增强人的感觉感知能力和神经系统控制能力,使作战体系实现高效指挥、协同行动、快速打击、精确释放能力

这种将战争形态与人体功能联系起来的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从人类与战争的关系来看,人类是战争的发起人和主导者,战争机器作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无论其外在形态如何演变,其核心始终是人。 从青铜兵器、铁兵器、弓箭、马到滑腔枪、丝腔枪、火炮、坦克、飞机、雷达、无线电设备到卫星、导弹、无人机,一切武器装备都离不开人的使用,一切战争形态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无人机也只是实现了人与装备的物理分离,但无人机最终执行的是人的指令,实现是人的目的。 此外,站在系统论的角度,可以发现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感知、控制、反应”三个功能,分别对应着战争的“侦察、检举、行动”三大核心要素。 由此可见,其一,所有武器装备本质上都是“人类战斗的工具”,旨在强化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感知、控制(思维和决策)、反应(机动和打击)等功能。 第二,所有战争形态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武器装备的外部形态,而在于人体相关战斗功能的强化程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远古时代开始,战争的形态和人体的各项战斗功能之间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战争形态展望:无人化与智能化战争

如果说战争形态的几次演变,是一步步增强人的上肢战斗、下肢机动、感觉感知、神经系统控制能力,那么在新军事革命浪潮下产生的无人化战争和智能化战争,则是进一步增强人的神经系统控制功能和大脑决策功能。

各种无人装备在无人化战争中的运用,相当于进一步加强了人类神经系统,实现了远程武器装备的物理分离。 与信息化战争相比,都增强了神经系统,而信息化战争增强了神经系统的内联性,以作战体系内部互联为主要特征; 无人化战争强化的是神经系统的外延性,以作战体系从有人化装备向无人化装备拓展和延伸为主要特征。

至此,人类的四肢、身体和感觉战斗功能得到了全面的增强,但只有大脑很难被强化或取代。 于是,智能战争应运而生。 人脑包括控制、感知、分析、决策和意识等功能。 其中,人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编程等技术手段实现; 人类感知能力可以通过可见光、红外、雷达等各种传感器平台大大增强;人类分析能力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大数据分析等量化分析技术增强,但部分功能是人类独有的,目前难以替代一个是意识。 大脑能够让每个人审视自己的意识,使人类具有高度的思维功能,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 心理学家把这种审视自我的能力称为“元认知”。 二是决策。 决策,本质上是指决策。 脑认知领域的研究表明,决策功能来源于大脑额叶,其核心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维等,这些功能可以相互配合,完成各种复杂的分析任务; 它还对人类的自我情感认知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自我情感认知是指挥“驾驭冲动”“下定决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是直觉。 直觉来源于人类的个人经验,是一种高级的信息处理技术。 人类面对问题时,大脑的第一反应是快速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检索出最符合当前问题的场景模式,并直观地输出。 现在没有代替人类自动生成直觉的机器和装备。 一些模糊图像匹配技术与直觉相似,但功能远比直觉强大。 这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功能,目前所有的尖端技术都难以取代,也难以全面解读。

通过以上分析,展望未来的战争形态,可以推测虽然智能化并不等于无人化,但两者关系密切。 智能化得到加强的是人脑的决策功能,无人化得到加强的是神经系统的控制功能。 两者虽然完全不同,但密切相关。 如果说未来战争的终极形态是人类各项功能的整合,那么根据“木桶效应”,现在的短板就是智能决策和直觉思维功能。 这也是“智能化作战”“决策中心战”等新的作战概念出现的深刻原因。 在战争历史上,当人类上肢打击能力增强时,战争往往有利于防御方; 下肢机动能力增强后,战争往往对攻击方有利。 那么,随着神经控制和大脑决策功能的加强,攻防边界可能会变得更加模糊,攻防一体的战斗将成为主流。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