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 16:12:01
【打开栏】
将来有前途
为什么要写这些预测未来的文章?
我一生都要求自己是学习者。 有能力继续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观察、理解和预测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将来会发生什么呢?
未来无法选择,但可以预测; 未来即将到来,就在下一个拐角处。 当它真的向我们跑来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只有两个选择:真心拥抱——,或者把螳螂当成车。
用文字预测未来,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因为还剩有白纸的文字,所以很容易被验证是错误的。 但是,如果因此放弃了预测未来,在我看来,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想象未来是一种充满存在主义气息的实践,预测未来是一种面向死亡而生的态度,即使失败也比墨守成规好百倍。
我希望我和你分享的文字,让你感受万物的美好,人类的价值,未来的可能性; 希望这个世界的奇幻美丽,可以期待人类的未来。
我看了几部最近在B站播出的《三悦有了新工作》电视剧。 这是发生在“95后”赵三悦在家躺了一年后,阴差阳错来到殡仪馆担任遗容理发师后的一系列故事。
剧中经常使用“逝者”一词作为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对逝者的尊称。 我觉得“往生者”这个词很有趣,于是百度一查,原来佛教里把人的死叫做往生。 这意味着这一期生命的结束,又是下一期生命的开始。
长期以来,我们的认识是,死亡是所有生物生命的终结。 但这也描述了传统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或者碳基生命的终结。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预计未来几十年,人与机器、虚拟与真实、在线与离线、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的差异将会消除。 从长远来看,一些未知的新技术将超越我们现有的认知,使我们摆脱生与死的限制。
在这里,我想分享两条今年的新闻。
第一个是本月( 10月) AI播客( podcast.ai )的最新播客,讲述了美国著名主持人乔洛根)和已故史蒂夫乔布斯在里德学院学习时的趣事( Apple Newton )
这个播客听起来有点可怕吗? 这是来自天堂还是坟墓的声音? 其实,AI播客完全是人工智能制作的播客,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受访嘉宾,都是机器合成的观点和声音。 AI播客收集了乔布斯的传记和网络上所有关于他的录音,通过Play.ht的语言模型大量训练,最终生成了这个伪乱真的虚拟乔洛根对虚拟乔布斯的采访。
另一条新闻是关于国内首次在数字宇宙的时空葬礼。 2022年1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和他的夫人吴佩煜教授的追忆与安葬仪式在上海福寿园举行。 在这次追思会上,数字技术复刻了吴院士的笑容,在场的院士学生、一起工作的医务人员再次与吴老时空进行了对话。 吴院士还问:“现在医院看病和手术的患者很多,护士的待遇有所提高,大家都好吧?” 因为这个问题,现场的人都兴奋得流下了眼泪。
吴孟超院士和他的夫人吴佩煜教授的追思和葬礼。
当天,数字交流纪念馆——“吴孟超院士数字纪念馆”也正式开馆。 我也访问了这个三维虚拟空间,表示了哀悼。 正如数字纪念馆的设计者所说:“不止一张纸,一块碑,我们来到数字纪念馆,只要手指一弹,就进入了吴老的肝胆人生,他的世界也进入了你我。”
此外,业界领先的互联网追思平台——思念堂( siniantang.cn )联合创始人邓支航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思念堂将以网上祭祀APP为入口,未来将让逝者在数字世界复活通过利用AI技术,虚拟死者和生者能够将生前的交流恢复到一定的场景,努力让生者感受到死去的人即使不是沉睡在地下,而是去了另一个维度的空间,也与我们的世界有着联系地进行交流”。
这两条消息,给我带来了异想天开的想法。 依靠科技的力量,未来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吧。 我姑且称之为“死者的社会”。 “这是我编造的故事”。 也就是说,逝者们可以使用数字化的手段,通过虚拟数字的人像模型,回到现实空间,实现逝者与生者的跨时空交流。
055-79000的《黑镜》的剧照
这个想法,听起来不是像科幻电影里的一幕吗? 确实,在英剧《马上回来》第二季中,有一集叫《黑镜》(berightback ),讨论了这个“死者的社交”。 主人公获得了基于男友死后男友在各种数字APP应用上留下的数据足迹而生成的人工智能,真实模仿了主人公生前的思维习惯和措辞,最后以人形机器人的形式作为AI虚拟形象融入女主角的生活。 但最终女主无法适应,被困在了阁楼里。
看到这里,一定会反驳的吧。 这些都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怎么可能发生在现实社会中? 会成为商业模式吗? 在上述乔布斯播客和吴孟超院士的案例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案例,所以他们会上新闻。
的确,一直以来,科幻总是比现实先行一步,但科幻的想象力、反思力有助于我们打破固有思维,找到未来业务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范式。 科幻不等于未来,但它能照亮现实,照亮前进的道路。 新技术浮出水面,可以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已经能做的事情变得更简单了。
首先,我想简单说明一下“过去的社会”的技术可行性。 最大的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融合已经成为大数据发展的最大特征和价值。 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被当作数据来捕捉、记录,进而聚集、分类、保存、处理。 我们每天去哪里、做什么、买什么、吃什么、说什么、和谁说话、写什么、读什么、做什么、何时何地睡觉,进而把我们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转换成数据数字化
在我们这一代,每10分钟产生的信息量与最初的1万代人创造的信息量的总和相同。 2000年,全球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信息存储为数据。 目前,这一比例超过了98%。 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促进了这一过程。
首先,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在数字系统和数字平台上展开,可以汇总分析的数据越来越多。
其次,存储数据的成本每两年减少一半,但密度增加了5000万倍,存储数据比销毁数据更容易。
第三,由于计算能力的爆炸性增长,有充裕的时间处理存储的数据。
第四,算法的不断优化使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使用这些数据。
第五,数据复制几乎没有边际成本,数据交易也成为现实。
2007年,谷歌承认保存了用户输入的所有搜索记录和搜索结果。 谷歌每天处理35亿多次搜索,每秒回答3.4万个问题,每天有15亿多人通过谷歌输入各种查询,18亿Gmail邮件用户收发3196亿封电子邮件。 凭借这些海量数据,他可以“构建下一代划时代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020年6月,在训练了约2000亿个单词后,史上最强大的AI模型GPT-3(openai开发的第三代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发表后,AI假扮人类Reddit ) )成为了新闻网站的红日网) 他以1分钟发布一条信息的频率,就自杀、骚扰、移民、种族主义、阴谋论等各种话题发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帖子。 最后被叫去的理由是,他的回复速度太快了,超出了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最近,腾讯也发布了微信版的大规模语言模型“well-readlanguagemodel”( welm )。 这是一个百亿级的中文模型,在零样本、少样本的情况下完成会话-访谈、翻译、改写、续写、阅读、理解等任务,具备记忆和自我修复能力。 这样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进行训练,克服人际对话交流问题。 我跟随向导,浏览已经开放的在线Demo版https://welm.weixin.QQ.com/docs/playground/(名字也很漂亮,叫playground。 ) ) ) ) ) ) ) ) ) ) )如果我说我的这篇文章中,有一部分是AI写的,你相信吗?
举了这么多例子,只是想证明通过数字技术,将过去的人数字化,重新复制到现实世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用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的话来说,在未来,“过去永远不会消失。 过去还没有过去。 ”
那么,你还是要问:“为什么要那样做?” 其目的是什么? 那个意思是什么? 我想从企业和个人两个维度来回答。
先从企业开始吧。 我们知道互联网平台的经济竞争最终取决于用户数量和用户使用时间。 所有衍生业务产品都需要保障一个巨大的用户数量。 2018年,脸书( Facebook )公司使用当时的资料(已有19亿Facebook用户和全球人口统计数据),计算出到21世纪末为止,最多将有13亿用户死亡,死亡人数也将大幅增加。 如果脸书公司以每年13%的速度继续吸引新用户并保留死者资料,到21世纪末,网站上的36.8亿个人页面将成为纪念页( Legacy Contact )。 也就是说,这是数以亿计的用户数,也有可能超过生者的用户数。 如果开发出来的话,无疑是蓝海市场。
英国的DeadSocial公司推出了应对这一趋势的在线平台。 这样,用户就可以创建特殊的社交页面,作为自己的“死后帐户”在云中保留爱和回忆。 现在,你可以通过平台提前编辑自己的死亡新闻,录制告别视频; 也可以事先编辑祝福信息,指定在你死后的每年或特定时间发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在个人层面,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通过输入过去的发言和聊天记录,模拟出与逝者高度相似的聊天机器人。 我经常和已故的家人对话,能想起生活的片段。 这样的技术能力或许可以使记忆不消失。 过年的时候,问问在数字天堂的老母亲的虚拟人吧。 我们家过年的习惯是什么? 小时候吃的年节菜怎么做? 这种感觉就像百度网盘上的照片“故事服务”,有“往年的今天”、“往事的回忆再一次”、“周末的回忆”等智能整理服务,就像他的宣传文案,“你忘了故事只有你能看”,经常自己注意回忆。
动画《马上回来》中,有一句台词:“真正的死亡在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记得你了。” 除非你被家人忘记,否则你永远不会死。 很久很久以前,当一个人去世的时候,他特定的身材消失了,他那富有特色的肢体动作也像黄鹤一样,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脚动作等任何表现形式。 逝者的声音和笑容,过了多年就会逐渐被遗忘。 即使是再亲近的亲人,也只能想起头发稀疏的甲。 如今,数字化带来的变化,可以让逝者更完整地保存自己活着时的状态,通过虚拟人技术重塑真实的家庭,与你面对面交流。
身处美国死亡和社会中心的约翰特罗埃设想的是一个“未来的墓地”,他可以戴着VR设备穿过虚拟墓地,在路上遇到“复活”的祖先。 西雅图的墓碑公司,生产嵌入二维码的花岗岩墓碑。 他们的网站明确地将二维码相关网页的服务定位为脸书公司的纪念网页。 将手机摄像头对准看起来很普通的墓碑,就像游戏《精灵宝可梦》一样,可以在屏幕上弹出死者的纪念页,像往常一样在页面下和死者说话。 就好像他们没有死,在天堂收到了我们的信息一样。
作为家人,可能也会出现将家谱数字化的服务。 几百年后,考古这门学科可能就不需要了。 今后的历史学家如果需要了解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只需向人工智能提出请求,人工智能就可以将他们集中整理。 同样,如果想知道一个后代18岁时祖先是什么状态,也可以向数字家庭求助。
对当今数字世界的原住民来说,他每天存储的数据、日常出行、购物行为、工作和生活排放的“数字废气”( Digital Exhaust )都可能被无差别地归档,全部以数字形式保留你的聊天记录、消费记录、健康数据等,几百年后也能在考古学上发现。 即使现在留下的数字足迹中,只保存了1%,未来的人类发现它们时,也会详细了解你的生活习惯,毫不费力地感受你独特的个性。 臧克家的诗《有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在成为可能实现的现实。
那么,既然技术可行,企业有利,个人也有现实的需要,在法理上可以吗? 这确实是一个正在讨论和验证的好问题。
首先,定义哪个逝者的数据可用。 许多学者相继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论文,论述了数字遗产的多种表现形式和复杂的相关法律关系。 例如,一位名叫Samantha D.Haworth的学者发表了一篇论文,将数字遗产分为四类:访问信息、有形数字资产、无形数字资产和元数据。 也有学者根据账户性质将数字遗产分为财政账户、短信账户、社交媒体账户、数字媒体账户、奖励账户、云存储账户、网络游戏账户、商务账户。
其次,一些平台公司已经开始提供数字遗产服务。 2021年12月,苹果IOS 15.2系统上线了新功能——数字遗产。 Apple ID-密码和安全性现在显示遗产联系人选项。 添加联系人后,iPhone会向联系人发送消息,联系人收到消息后会自动保存访问密钥。 但是,联系方式目前无法使用。 需要向苹果提交原用户的死亡证明后才能获得访问权限。 审核通过后,联系人可以在用户去世后访问存储的数据。 iCloud照片、笔记、邮件、联系人、日历、注意事项、通话历史记录、iCloud云盘文件、健康数据、语音笔记、Safari浏览器书签和头像列表等(付费内容除外)。 我想起了以前看的段子。 “如果我死了,我的五位数QQ账号可以给我儿子吗? ”被问到。
最近,世界上第一个元宇宙墓地( Metagrave )的官方网站上线了。 我试着访问了这个网站,但还是做得有点粗糙。 但是,理念还是很前卫的。 他们认为,未来,在线殡葬行业将是一个大赛道,葬礼和墓地将搬到线上,元宇宙扫墓有望取代传统扫墓,祭祖也将不再是一个特定的时期。 在Metagrave这个平台上,可以和死者的亲朋好友进行虚拟现实的交流,用AI技术再现死者的大脑意识和记忆。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美剧《寻梦环游记》(upload )。 人的身体消亡后,大脑信息上传到云端,开启了新的数字生命。 意识没有消失,感觉会永存。 逝者与生者不再有阴阳两隔。
还是回到开头的《上载新生》吧。 可能是10年。 可能是20年。 真的有数码殡仪馆、元宇宙墓地、往生者俱乐部等新兴产业。 到那时,年轻的三悦们会有新的职业。 但他们不再是遗容美容师,而是数字遗产理发师、数字遗产规划师甚至往生者数字虚拟人服务师。
但是,生命,本来是不能再生的绝版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可以播放、慢放甚至重新编辑,你愿意接受数字永生吗? 还是说,在新技术重新定义死亡、提供时代红利的同时,还会带来额外的危险,比如“数字僵尸”会不会增加?
作者胡逸是江苏省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 “未来的可能性”是胡逸在澎湃科技上开设的独家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