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友玩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熊孩子出去玩小游戏,孩子们正在玩游戏

时间:2022-11-22 18:31:01

今年的6月1日,注定是非常特殊的儿童节。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要求,2021年5月31日前,所有游戏企业必须完成防中毒系统接入,逾期未接入的游戏将停止运营。 未成年人游戏保护在这一刻进入新的里程碑时代。 关于孩子玩游戏的问题,所有的游戏接入防沉迷系统真的能完全解决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系统只是防范手段,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绿色的游戏大环境是未来我们应该一起做的,有人说:“士要弘毅,任重道远。”

过去的回顾:从游戏时间限制到充值金额

熊孩子出去玩小游戏,孩子们正在玩游戏

未成年人的游戏保护持续了很多年

为了偷偷看电视、玩红白歌会而不得不与父母斗争的孩子们,也已经成为了父母。 然后,我惊讶地发现同样的代码再次发生在自己和孩子之间。

只是,今天孩子们对小型汽车熟路的操作,不是用湿毛巾给电视机降温,而是“借”父母的身份,避免了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限制。 此外,还可以打印父母的卡给游戏充值后,删除提醒消费者的信息(因为付费记录微信账单需要删除人脸识别,所以在微信上消费的话不能删除这个记录)。 像当时那样,忙于工作的父母,无论多么严密地保护,也会被孩子坑了输的。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不断向外界求助。

6月1日,这个“运营网络游戏必须接入所有防沉迷系统”的节点,也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的时间,网络保护作为单独一章列出,以法律名义未成年人的nee 事实上,早在2005年,相关部门就已制定出游戏“防沉迷系统”标准,并于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 当时的网络游戏市场还没有手游平台,国家对未成年人端游的“健康时间”参考的是一盘围棋的时间,也就是3小时以内。 累计在线时间超过3小时时,“防沉迷系统”会发出警告,提醒游戏收益降至50%,超过5小时后游戏收益将耗尽。 相应地,是版署启动的关于身份信息的初步要求。

(图:腾讯制作的关于防沉迷系统的专集) ) ) ) ) ) ) ) ) ) ) ) ) )。

当然,在端游时代,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方式太多了,以该系统为目标的90后们很快开始使用成人身份证注册游戏,或者戴着很多小号轮流收获,除了一点麻烦,还有3个小时的时间站在未成年人面前的这个虚拟屏障可能比那些严格遵守刷身份证开机规定的网吧更有效。

但是随着巡演时代的到来,所有的规则都被重新洗牌了。

父母们发现,不能像禁止孩子去网吧玩游戏一样,禁止孩子拿手机。 科技的发展让孩子们可以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听课,用软件打卡,上网写问题,和同学们进行普通的社交——。 对孩子们来说,流行的手游始终是联系他们聊天话题和友谊的纽带。

图:像几十年前一样,一起玩游戏永远是孩子们的社交方式)

受技术束缚的“防沉迷系统”需要完成新的升级。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局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通知对账号实名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未实名用户最多只能享受1小时的游客体验,甚至无法消费。 此外,未成年人游戏时间也将得到新管理,法定节假日每天不得超过3小时。 工作日每天的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 另外,晚上10点到早上8点是“禁止外出”期间,不能玩游戏。 除此之外,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消费也受到限制。 例如,网游企业不能为8岁以下用户提供付费服务,8岁至16岁用户单次充值不能超过50,每月累计不能超过200。 16至18岁用户每次充值不得超过100。 每月累计不得超过400。

在这样细致的规则下,父母们对孩子的游戏问题感到放心吗? 答案并不乐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光靠规定来约束儿童游戏是不现实的,游戏企业的加入除了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和运营团队外,家长做好“门卫”,从源头上预防儿童沉迷是最重要的环节。

为了填补“防止沉迷”屏障的微小间隙

腾讯建立了自己的未成年人保护系统

从2005年防沉迷标准到2019年通知,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策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不让孩子长时间玩游戏和不进行大额消费。

那么,在谁怎么管理人手的智能时代,社会不具备将孩子从游戏中粗暴地物理隔离的条件。 既然如此,父母们就只能期待在游戏中“培养”出游戏,看到未成年人后拿出游戏,一旦发现孩子背上了一大笔钱,就马上发邮件通知父母。

虽然人们可能会指责这种心情过于“巨大的婴儿”,但不可否认,未成年人由于缺乏控制而沉迷于游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

面对问题,想一想也解决不了。 有责任感的游戏企业开始承担这一负担并自主前行。 通过调查了解游戏企业的相关内容,我们发现腾讯多年前就开始策划属于自己的未成年人游戏保护系统,如今该系统不仅非常完善,而且对整个行业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据了解,腾讯的未成年保护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三次反复。 2017年至1.0时期,从“事前”到“事中”,再到“事后”,着手构建涵盖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健康防护方案,针对“事前”环节搭建“成长守护平台”,帮助未成年人管理游戏时间和消费。 “事中”环节引入直接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的健康体系,“事后”环节启动“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构建未成年人消费投诉受理机制,除退款外,还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深度1V1教育指导。 一句话,如果“防沉迷系统”要求游戏企业“数羊圈里的羊回来了没有”,腾讯公司的目标首先是帮助牧羊人加固羊圈,数羊,把牧羊人不回来的羊带来

图:腾讯成长守护平台)

2.0期,腾讯游戏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检查,实行强制实名注册准入机制,积极执行防沉迷新规,截至目前,该举措已落地210款游戏。

为了更好地解决儿童假冒成人身份绕过监管的问题,腾讯公司于2018年开始探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AI、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判定用户游戏行为特征,将“未成年人涉嫌操作的成人账号”数据池未成年人保护于2020年6月正式升级到3.0期。 经过几年的努力,《王者荣耀》 《和平精英》等近百种腾讯游戏获得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覆盖了注册环节和支付环节。

我们经常在社会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新闻:做父母的流着眼泪找到媒体,孩子偷偷记住家里银行卡的支付密码,把自己的血汗钱用来玩游戏。 这是未成年人绕过信息验证,以父母的身份登录游戏进行消费。 针对这种可能性,腾讯游戏的“疑似未成年人”判定设置了几种保险。 首先,登录时对疑似未成年人的账户进行人脸识别,确认是否是本人,然后在疑似未成年人每月消费400元以上时进行人脸识别,当发现用户有异常消费行为时进行人脸识别。 就像有的用户以前充值几十美元一样,突然短时间连续充值或大额充值,孩子很可能会想要得到父母的支付密码,早点使用。

这些保险系统还在不断完善和增加。 例如,删除账单也需要人脸识别,避免孩子充值后删除账单瞒着父母。 充值时出现双重语音文字,实名信息在6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消费超过1000元就提取人脸识别,避免孩子利用不熟悉老人智能手机技术给老人刷脸充值,也不要让老人手机消费。

近日,腾讯探索的新功能“零脸巡航”,针对晚上0点到早上8点之间游戏时间超过1小时的账号进行面部重点筛查,打击未成年用户冒用成人身份进行熬夜游戏的行为

在这样的努力下,“防沉迷”屏障上的一个个小口子,被腾讯拿着放大镜一点点补上。 腾讯今年4月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545万个账号在登录区,1.5万个账号在支付区引起人脸识别。 其中,由于拒绝或验证失败,约91.5%的登录环节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管理,79.4%的支付环节被拦截

当然,“保护”和“迷恋”的角力是一项长期工程,除了未成年用户不断寻找新的漏洞外,另一个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非技术在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覆盖的地方,看看腾讯客服如何解决家长的投诉

如上所述,在腾讯的“事前-事中-事后”健康防护方案中,“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是最后一环的处理机制,也是腾讯客服部门与家长和孩子直接沟通的渠道。 当发现孩子偷偷进行大额充值时,一些家长会赶紧把这笔钱追回来,重点放在退款申请上。 客服部门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此类退款申请,审核标准合理,按照指导页面提交付款方式、付款人资料、家长资料、子女资料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即可,“未成年消费”举证难度最小。 事实上,虽然客服统计数据显示90%的父母申请退款没有直接证据,但腾讯的客服依然会选择相信父母。 )

例如,今年4月,一位64岁的家长表示,孩子消费了13万元以上的游戏。 在客服的多次沟通中,孩子今年9岁,以前和妈妈一起住在国外,近年回国生活。 因为朋友不多,迷上了手机,多次在游戏中让父母进行脸部认证( 84次),但父母表示完全不知道自己,成功退款。

一些父母在茫然和不安中对游戏公司提出疑问。 他为什么对父母撒谎? 为什么他能在一个游戏里默默地花那么多钱

表面上对游戏和游戏公司的质疑,背后有同样的问题。 我该怎么办

对于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的客服部门来说,验证材料受理退款申请是工作中繁琐而又简单的一步,真正难的是回答家长的这个问题。

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的客服在正式上岗前需要进行三个月的培训。 首先熟悉大量电话案例、场景演练、后台操作中最基本的沟通技巧和各种场景,然后针对比较特殊的案例进行专题培训,最后学习退款和应对极端情况。 在此期间,教育专家从育儿理论开始指导。 渡过培训期,新人客服全面了解了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内容。 即使电话里传来的是激动、谩骂、茫然哭泣,他们也能进行专业沟通和安抚,深入了解父母的诉求,建立帮助的框架。

对于这些以90后为中心的年轻客服们来说,不久前还是“防沉迷系统”的第一代体验者,但不久后,可能还要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如何“防沉迷”的。 这种双重身份,让电话另一端的父母和孩子们得到了双重的理解和关怀。

在一次退款申请的处理中,客服发现父母和孩子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父母粗暴地总结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是“这个孩子不好”。 退款结束后,进行了呼叫中心的回访,稍微平静一点的父母打开心门,吐苦水。 自己在街上战斗很难,孩子在老家看书是由祖父母照顾,亲子关系疏远,孩子总是偷钱玩游戏。 客服告诉他们首先要纠正父母的观念,不要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偷窃。 很多孩子对金钱的概念不明确,父母需要在交流中管理和引导孩子的观念,尤其是这种长期处于与父母分离状态的孩子,他心中有一种孤独和沮丧的情绪,这才是父母亟待关注的。 经过分析,这位父母开始试着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亲子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回调访问也划上了成功的句号。

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在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困境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好的人:沟通和理解

是治愈孩子“沉迷”的药

“防沉迷”的诞生,源于未成年人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在寻找限制儿童游戏时间和游戏消费的方法的同时,人们不断思考。 是什么让孩子们沉迷于游戏

如果你问孩子这个问题,你可能会得到“因为游戏很有趣”的回答; 父母们往往不承认这一点,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为“孩子不听话”或“游戏欺骗孩子”。

事实上,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只不过是因为生活中很难找到感情投射的地方。 腾讯公司客服部门通过平台问卷编制的统计数据显示,23%的父母表示孩子没有课程兴趣,24%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有什么课程兴趣。 另外,13%的父母承认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凌,36%的父母回答“孩子什么也没说”。

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91%的父母认为孩子存在睡得晚、说谎、旷课、厌学、沉迷手机等问题。 在他们批评孩子后,26%的父母认为孩子态度合适,11%的父母拒绝听,8%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受到武力惩罚时才会承认错误,20%的父母认为孩子会当面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对此,家长选择34%的家长严厉斥责孩子要求无条件服从,8%的家长选择包容、宠爱、顺从孩子。

在一组数据的背后,体现了孩子们需要关注和交流的内心世界,以及家庭之间健全的亲子关系。 在呼叫中心的回访中,父母经常会建议我们多和孩子沟通,多陪孩子,但事实上,父母对“沟通”的理解是“把你心里想的都告诉我,然后才是正确的”

有些孩子在游戏中找到了应对生活中孤独和烦恼的捷径。 很明显,治疗“沉迷于”那条捷径的药物,光靠游戏是吃不到的。 搞好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多花点时间陪孩子,是治愈沉迷的好方法。

社会观点:未成年人保护

如何保证隐私之间的平衡

腾讯的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在技术护航下表现出众发挥了标杆作用,全国统一标准的防沉迷系统也全面上线,为未成年人游戏保护指明了未来方向。 但这一系列动作,也引发了社会人士的不同声音,比如人脸识别系统是否侵犯未成年人隐私,强制游戏时间和消费金额是否限制了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等。 我们采访了上海市捷克律师事务所的徐进律师进行了解读。 徐进律师多年从事游戏开发、发行、运营、运营和平台多年法律顾问及特殊法律服务,丰富存在于网络游戏产品合规性、游戏知识产权保护、游戏运营合作等领域

徐进律师表示,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识别未成年人的身份,杜绝未成年人使用成人身份证、照片等静态人脸认证,也方便了退款的认定,有利于家长,对于存在未成年人隐私侵犯风险的问题,我国法律有明确的规制措施

在未成年人游戏消费问题上,徐进律师《民法典》对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有明确的规定,8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应的民事行为,因此国家政策的态度是限制而不是禁止,对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毕竟,适当的游戏行为可以开发未成年人的智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独立自主能力,采取适当的防沉迷措施,网络游戏可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最后,徐进律师表示,未成年人游戏行为权益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其中,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消费习惯,尤其是应该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陪伴,发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时避免粗暴的处理方式,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干预, 未成年人大额充值需要退款的,应当按照流程提出申请,毕竟根据《民法典》的明确规定,法院只支持返还与未成年人年龄、智力不相符的充值金,监护人作为监护人需要承担监护不充分的责任。

徐进律师解释,目前,全面接入防沉迷系统、未成年人人脸识别验证、或者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充值管理,都在能够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合理遵循的范围内,孩子们还不具备足够成熟的民事判断能力

结语:

6月1日,所有尚未接入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暂停运营,在腾讯人脸识别技术系统下,严格控制游戏时间和游戏消费的未成年人也越来越多,游戏健康环境进一步净化,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深层问题是我们也衷心希望,这一代孩子从游戏中体会到的是张弛有度的娱乐,而不是避开苦恼的幻想之家。

记者:阿斯卡龙精灵球

执笔:芥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