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05:14:01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熟悉的语言一定是自己的母语。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接触母语,平时也沉浸在母语的环境中。 所以,我们自己经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用的词有多难。
大多数人在学习阶段肯定都曾吐槽过英语学习的困难。 但是换个角度看,外国人在学习我们的母语中文时会受到不少挑战。 例如,英语中不存在阴阳上的四个声调,所以外国人学习中文的时候需要用1234的数字代替。 即使是长期学习中文,已经能用中文表达日常的外国人,在说中文时也常常无法掩饰英语的“口音”。
在汉语中,每个拼音对应着很多不同的汉字,每个汉字又含有多个意思。 在大多数西方语言中,对应不同发音的文字组合往往是固定的。 因此,很多外国人在学习中文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是用拼音找到对应的汉字,理解语言意思的方法。
《施氏食獅史》,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20世纪30年代写的同音文。
这是因为我们的中文在搭配各个词语时,没有刻板的规律,而是灵活地根据日常的语言习惯使用。 这对外语学习者来说非常不友好,难怪外国人会感到困惑。
但是,即便是自以为懂中文而从容应用的我们,真的看穿了语言背后的奥秘吗? 我们一开口,一思考,就变成了语言。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人类的基本思想是在某种意义上语言文字是匿名形成的,我们生活在语言文字结构的意义世界。 小北今天和你分享的是张祥龙老师在新书《中西印哲学导论》中,从语言和思想的高度对东方哲学的洞察。
01
语言与哲学密切相关
要理解哲学传统,理解其语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 人从生到死都沉浸在语言的气氛中,一开口想就变成了语言。 人类的基本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由语言文字匿名塑造的,可以说我们生活在语言文字结构的意义世界中。
人们和民族都有语言,但一般来说,只有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中华文字和玛雅文字这四种文字是真正独立制作的。 之后,其他文字都是以它们为来源的。 而在这四种源文字中,只有中文一脉相承,而且一直以原民族为主体使用。 汉字含有我们祖先对世界极其独特的理解。 比如,“爱”中间有一颗心,要用心去爱; “车”中间有轮子。 简化后的汉字反而失去了汉字本身所包含的许多意义。
汉字中也含有很多哲理信息,与易象有相同之处。 例如,“水”的古体和易象的炕卦具有相同的结构。 简而言之,汉字精妙深邃。 它的独特性、本性具有任何文字乃至语言都无法替代的思想和哲理功能。
02
汉西语结构差异
汉语是一种形式不特别突出的语言,与西方语言恰恰相反。 从语言学上讲,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词,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英语等西方语言是屈折语。 孤立词的特点是使用时没有形式上的变化。 “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他是医生”三个词中的“是”没有变。 但是,在英语中,“iama teacher”“you are students”“heisamedicaldoctor”,这个“是”根据人称和单数等而变化。 这就是折射语的特点——通过词形变化和不同的套形式指标来发挥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形式指标化的特点塑造了一般意义上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重视形式特别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固定本体论和规律。 而在这样的语言经历中,他们更懂得形式的“一生之多”和“和谐共处”的能力。 例如,一个动词产生如此多的变体,多种变体的意义直接融合到一个词中,可以看作形式的共鸣和声。 从这门语言中诞生了毕达哥拉斯、班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产生了希腊的数学、文法学、音韵学、希腊艺术,之后产生了复调音乐、哥特教堂、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刻等。 真是渊源流于自然啊。 与此同时,也有黑格尔、谢林等西方唯理论者认为汉语缺乏语法和确定的形式,从而蔑视汉语。 谢林这样写道。 “正因为什么都好,其实什么都不是。 中国语言可能保存着原始语言的特征。 这意味着不需要成熟的语法系统。 我不是任性的存在。 ”
弗里德里希谢林( friedrichwilhelmjosephschelling,1775—1854 ) )。
虽然谢林的这种论断有些偏颇,但我相信依据的标准仍然是毕达哥拉斯式的思维,不仅是数学和物理的对象,所有文化的精神价值都应该用“形式化数学”这样的尺度来衡量。 这不过是站在民族和文明的视野和语言的范式中,看待异己者和他人时产生的偏见。 他引以为豪的“先进语言”,只是在形式上很发达。 另一方面,形式发达可能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例如“关系”,文字对声音的独立性,文字的意义的优先性,——不发达。 所以,不能证明这种发展是更高级、更先进、更自由发展、更人性化意义上的发展。 此外,汉语词语比西方词语更包含关系,具有结构性的关系而不是形式语法的整合和声,但也不能说没有任性的存在。 “一”与“二”、“红”与“绿”、“高”与“低”,本身没有区别和定位,必须在实体的“整体”中寻找。
03
汉语的独特性及其影响
另一位德国大思想家洪堡摆脱狭隘的文化种族主义观点,重新审视汉语的价值。 他说:“正因为汉语表面上没有语法,汉民族的精神才能发展出辨别语言中内在形式联系的敏锐意识。” 这主要是因为汉语明显区别于西方语言,服从语言的语义建构而不是服从语音语言的位置。 汉字这个字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标志而不是语音的标志。 因此,汉字拼音化注定不会成功。 拼音化只能是浅层的日常部分的无歧义的表达,只有表意的语境化才能明确自由的意义。
语言学家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 ) )。
因此,没有必要担心。 中国人——,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在任何想表达的意义上,都一定能够“说”“写”出来。 另外,“说”“写”清晰、精妙,给人带来思想的创造性灵感。 翻译《老子》的西语翻译数不胜数,仅英语翻译就有100多种。 这种浓厚的兴趣,既表明了对这一文本意义的理解,又表明其蕴涵和“玄妙”是非对称化的,可以重新解释和“坍缩”的意义空间始终保存着。 与西方人习惯把什么都摆明不同,汉语表达方式主要是在语境中表达意思,运用语序、声调、对弈、语气、表意表达等多种手段。 汉语的许多含义藏在字里行间,既有相互缠绕的时候,也有自身重叠的时候。 把古汉语翻译成外语,需要比原文长得多的文字。
汉语鼓励语义关系优先,重视广义语境和生活情境的发生机制。 从哲理上讲,它不脱离动态的发生过程,而是理解过程中的事件,综合考虑问题,不执着于独立的形式化实体。 中国人喜欢追求的东西一定是内在发动的,在结构性关系中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那么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家庭关系及其礼节,而不是外在的法律。 因此,中国古代哲理在于在发生型的动态关系中,找出指向过去未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样式,如阴阳结构、家庭结构以及时机化样式等。
04
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
首先,双方其实有很深的相似之处。 )东西方哲人都十分关心终极的、紧要的问题,煞费苦心地孤诣,试图用各自合理的方式加以解决。 )东西方哲人都有各自独特的奇特之处,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都在寻找维持哲学的意义机制。 )3)他们都通过某种技术来实现这个语义机制。 比如孔子教六艺,道家讲究气功,印度修行瑜伽,西方人偏重数学。
东西哲人也有差异。 (1)西方哲人对终极关注,而且他们的形式感很强。 哲人更关心人生与终极的关系,终极如何在人生中构成,人生经验如何转化为终极。 与中国人相比,印度人更喜欢追求人生是否有根本意义。 如果有的话,该如何达成? 如何消除人生的根本痛苦? 中国哲人关心如何理解和实现人生和世界自身的内在意义。 对中国哲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意义之源。 不管孔孟老庄,本质上不想超越这个世界,坐上人生的船,在世界中找到世界的意义。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道家追求的是自身生命的长久生长观和尽性生命。
)东方哲人知道,终极真相作为任何对象都无法在定域范围内把握,既不是形式上的对象,也不是物质上的对象,而是其关系。 印度人讲的涅槃是无形的,无色无味的。 老子讲的道,孔子讲的仁也是如此。 但印度人认为,寻找终极真相的方法将被专门化和对象化。 孔子老庄基本上已经问世。 孔子的仁道既要强调,也要避免这种专门化,而不是追求求道方式的专门化,而是在人生本身的伦常和技艺的运作中,开辟一条达到其道、达到仁的道路。 )从大的方面来看,只有中国古代哲人的话在同类文字中延续至今,仍为我们所直接理解。 印度古人的很多东西都是用梵语写的,只有少数专家能理解。 目前,只有少数专家在西方懂古希腊语。 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家学习东西方哲学的一个区别。 我们一直没有中断,大家都能读古代思想家的文字,领略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
你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和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关联? 在评论区分享你真谛的两个幸运读者会送礼物
面向21世纪的哲学,窦晓三大文明的精神特质
中西印哲学导论
作者:张祥龙
现代儒学代表人物张祥龙教授的新作,紧跟梁漱溟先生的百年话题。
-End-
编辑:欣悦黄婷观点资料来源: 《中西印哲学导论》转载请发短信: scb01@pup.cn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
回顾京华的往事,这条交通要道多么重要
不轻易说恋爱时代的恋爱告白。 这些“真诗”的背后是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