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友玩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2017年佛罗里达州飓风,佛罗里达飓风事件

时间:2022-12-17 06:18:01

佛罗里达州海景公寓楼倒塌,许多人失去联系,进入紧急状态。 对比2012年桑迪给美国东部州带来的巨大灾害,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 那一年,作者正好在新泽西,经历了飓风登陆、肆虐、关机、失联多日的全过程,可谓惊心动魄。 那一年,作者竟然经历了两大水灾。 先是北京遭遇了“7.21”特大暴雨,之后10月又经历了美国的“桑迪”飓风。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成灾。

7.21暴雨北京市区

恰巧那天,和朋友的小聚大钟寺的餐厅风雨交加。 傍晚下着大雨,人都像落汤鸡一样,惊慌失措地入席。 雨伞挡不住大雨,付款时钱包湿透了,人民币在滴水。 回去的路上,左一滩积水,右一股浊流流淌,不知道驾驶的深度,束手无策。 大胆的司机踩下油门,车子像水一样行驶在船上,乘风破浪。 我特意选了一条热闹的路走,到处走,还算顺利。 到家下了很大的雨,北京七月,暴雨并不少见。 打开电视,各频道直播下雨情况,降水记录一度刷新。 突破了北京20年来的记录、30年记录、50年记录……。 惊险的是在广凉门桥下救出司机的画面,5辆车被埋在4米深的积水下,被困在越野车里。 现场直播约3个小时,摄像头低着头拍摄,一会儿靠近,一会儿推远。 灯光很暗,画面模糊地晃动着,隐约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抓住绳子。 汽车慢慢出现在水面上,人群包围着,打破窗户,拉出了男人。 这个时候已经快晚上11点了。 我终于慌了,给聚餐的朋友打了电话,问了是否安全到家。 大家住得很零散,有住昌平的,有开车来的,有坐公交车的,都报了平安,没有遇到危险。 我说了快点打开电视,今天是个灾难。

2017年佛罗里达州飓风,佛罗里达飓风事件

7.21暴雨房山区

第二天,情况明确了,新闻里播放了各城市的影像。 乘客从公共汽车的窗户出来,水进入无底的水坑,一个个向救援者游去。 道路的水井涌出,水面上漂浮着红色和黄色的屋顶。 一段航拍的镜头最震撼,房山区一片汪洋。 俯瞰天空,落叶般的长方形屋顶,像江南水乡放出的木筏。 京港澳高速公路看起来像一条汹涌的大河,水上漂浮着猪、马、牛的尸体。 北京城的面貌完全变了,我北京的土著都认不出屏幕上的城市了。 有朋友打电话来上海社科院慰问灾情。 我想说一下聚餐的经历,但不是戏剧性的。 只是在悲伤的风和雨中举行了聚会,无法忍受慰问。 于是报道了新闻:北京190万人受灾,77人遇难,电视画面触目惊心…… 对方插话换话题,人家在上海也看新闻,为什么还要换话题呢? 你用巧妙的语言,为什么比实况转播更真实,形象更好呢?

二、

事件发生后,每次重提这场雨灾,新闻内容逐渐笼罩了个人的记忆。 在不经意间,内心与媒体协商和妥协,抛弃了一些不具代表性、无法沟通的个人经历,开始与城市分享电视化的集体记忆。 但是那天晚上,北京人大多住在懒惰的房子里。 “7.21”实际上是由阴极射线管发射的电子信号构建的。 实时摄像机、字幕滚动、数据、照片、史料通过显像管源源不断地涌入客厅。 记者在东城、西城、南城“为你报道”。 画面从一个现场切换到另一个现场,主持人靠近照相机,或者拿着照相机去浸水危险的房间。 在闪烁屏幕之前,观众被动地接受着不连续、庞杂、异质的素材。 同时,前台有专家解读气象知识,主持人控制过程节奏; 幕后有广播编辑的采访,连接着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样一来,信息、影像、现场就整合为一个节目,观众可以获得三维的城市形象、不透明的城市空间,在新闻中一览无余。

请想起我们雨中的餐饮店。 黄昏时分,脚下的泥土混浊,走着去很困难。 餐厅就在眼前,但还是措手不及。 有如落魄缩身,无公共性,过于具象,支离破碎,缺乏叙事性,没有一体感。 在媒体时代,每个人的经历都无关紧要,电视才是通往城市的管道,或者说是“接口”。 在接口上联合使用各种媒体,叠加各种视听资料,按照一系列节目程序,模拟( simulate )真实城市,生产灾难“假象”; 在家的观众通过家具(电视)感知室外寒冷而陌生的街道。 [i]不仅如此。 电视操纵我们与外界的相遇方式。 照相机位置的移动、镜头的缩放、画面的切换、“现实世界”( the real )的空间阶段的顺序将被改写和替换。 “伪像”取代了在城市行走的经历,陌生的城市在屏幕上看起来如此亲近,触手可及。 谁会在雨中跑去经历水灾? 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了解“7.21”“真相”。

三、

夏末秋初,我在美国新泽西讲课。 今年搬华盖,才三个多月,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灾难。 2012年10月29日,飓风桑迪登陆新泽西,造成113人死亡。 美国60多年来没有受灾,位居飓风史上第二位。

“桑迪”冲击海岸

新泽西州、纽约市一周前发出了警告,我觉得有点夸张。 每年1月,美东地区普降大雪,政府部门警告居民不要外出,买水囤积粮食,准备持久战。 超市的瓶装水、面包和香肠都脱销了。 受到可能停电或断水的威胁,正直的人去买燃料发电机,结果很多房子的车库里都储存着未开封的发电机。 这次又说狠话,让大家防备荒地。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命令居住在危险地带的居民搬迁。 他说,“钉子户”不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无视他人的生命,不转移的话会连累救援者。 越说越觉得,“不避难的人自私,太蠢了! ”他暴言道。 新泽西州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

新泽西州南部

开车在新州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沿途的电子招牌突然打出了“州紧急事态”,车辆蜿蜒向北行驶,向南行驶的车辆越来越少。 南面是面向大西洋的众多西海岸线,离海边越近,人迹罕至,高速收费站在废弃的风中,加油站空无一人,气氛阴森森。 远处的一对灯光逼近,我一时兴奋,又无聊,谁这个时候来这里的? 但天气还不错,只是零星下着小雨。 如果藏起来的话,阳光通过云的间隙出来,雨水在空中漂浮着彩虹。 飓风没有如期到来。

高速公路上

大家懒惰的时候,刮起了狂风。

10月29日下午,我不能在网上发邮件,网停了。 然后电灯模糊地闪烁,没电了。 窗外疾风雷震,飞沙走石,声如万钧之雷。 玻璃窗支撑不住了,纱窗被撕裂扔向空中,失去了残枝和叶子,到处乱飞。 参天的大树被弯曲了90度,拼命战斗,但轰然倒下了。 高压线里电光霹雳,蓝色的火焰弥漫,隐约听到爆炸声。 在飓风的呼啸声中,救护车的警笛像蚊子的叫声,虽然很近。 米东已经冷得白天短了,天黑得很,连屋子里都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只有手机屏幕的微光照明。 热度停止,暖空气冰冷,室内寒冷逼人。 打开煤气灶,听到咣当咣当的喘气声。 没关系。 如果有水和空气的话,可以做饭,取暖。 我烧开了三大锅水,房间里雾弥漫,但寒气还没有消失。 我后悔没有听到劝我储备物资的话。 还好冰箱都满了吃,没电了能保持多久新鲜? 最难的是,电话、网络、电视、手机都没电了,大楼里一片漆黑,电梯紧急警报尖锐刺耳。 邻居们像幽灵一样走向大楼门口,对风声感到害怕,一见到人就问信息。 谁有信息? 大家与世隔绝了。

第二天还是凄风冷雨,楼里的人就像笼里的困兽,萧瑟又不好意思。 我还以为停电不过一两天,没想到一直暗流了十几天。 情况日益恶化,供电、供暖希望渺茫,外面所有道路都封闭了,上了马路也无处可去,商店、加油站、邮局、公共设施都停业了。 警车缓缓驶过,推特播放:“晚上6点实施宵禁,任何行人、车辆不得上路。” 街上树枝、电线杆、招牌、木片乱七八糟,一片狼藉。 这让我联想到战争电影的场景,华沙沦陷,纳粹进城宣布禁止外出。 我手里拿着两部手机。 一台是国内的全球通,另一台是当地的号码。 有一天,国内的手机收到了一条短信,朋友慰问了灾情。 我说:“这里就像刚刚遭受原子休克一样,美国总是威胁要让人们回到‘石器时代’,现在我才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看到无线通信恢复了,忙拿出了当地的手机,询问了学校的停课计划。 但是,当他发现灯光已经没有电了,无奈之下只能拨中国移动长途漫游,关闭“铁屋”的一线光明。

劫后余生

大楼里的居民惊慌失措,食物、电池、蜡烛一天比一天枯竭,不洗澡身体就会发出异味…… 有人开车去找开了门的店和酒店,让希望的商家准备了发电机,结果无功而返,但油箱却见底了。 面对面交换加油信息,新泽西、纽约市宣布了汽油配给制。 一位朋友在晚上11点几十英里外排队加油,凌晨5点才快到加油站,车却熄火了,眼看着后面的车一辆一辆地往前开。 我旁边是俄罗斯人,在黑暗的大楼里搬运行李。 主妇一看到我就用夸张的俄式手势说:“你为什么还住在这里? 危险! ”“你什么是上策? ’她说她要在另一个州住几天。 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在黑暗中把行李搬到了楼上。 一听,就知道放不下油,不能去外州。

四、

消息不通,一台没用过的小半导体成了宝贝,了解灾情就靠它了。 飓风登陆的头两天,电台没有任何节目。 广播是“旧时代”媒体,电视网实力雄厚,全方位覆盖无可比拟。 在一般的当地小规模运营中,如果遭遇大灾害、停电、交通瘫痪等,节目就不会继续。 电视一般跨地区,不受局部情况影响,报道全天候,记者由各地调度。 灾后,无线电台只剩下全国两个新闻频道。 听了广播,我知道了大西洋城沿岸的设施全部损坏,纽约的洛克威海滩小屋被连地基一起冲走,危房积水,坐成一团,住户爬在堆积的家具上等待支援。 切尔西许多画廊的艺术品泡汤,医院地下室的发电机进水爆炸。 广播室接到了电话,报告说家里的地下室变成了奥运会标准游泳池,传家宝和古玩浸在水中。 另一个电话求助,她浸在齐腰深的水里,水面上飘来紫色液体,据估计是从附近的化工厂泄漏的。 有个女孩的电话很有趣。 她的父亲是古巴移民,痛苦了多年刚入籍,想体验美国民主。 在11月6日的总统选举中,父亲无论如何都要投票,他呼吁电台叫辆救援车带他去投票站。

闹市区

新闻广播灵活、机动、快捷,但没有电视临场感,耳虚、眼明手快。 广播是转嫁性的,得不到“及时性”( instantaneous )的视觉效果。 “电视化”体验是指通过电视多重空间的切换、各种视听素材的整合、视角与焦距的变换,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因为电影也是视觉媒体,所以不能进行现场直播。 电影语法是“过去式”,制作和观看脱节。 从拍摄、剪辑、录音、后期制作到发行,所有环节都要等完成后才能送到电影院欣赏。 其间的周期很长。 观众预先设定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与屏幕上视频的时空有偏差。 发光的幻想空间,是故事的隐喻。 “移情”( empathy )让观众超越“时空的飞地”,尽情宣泄“宣泄”)。 所以,电影属于艺术审美范畴。 毫无疑问,电视是即时媒体,事件发生时间与制作、收发时间同步,“绝对在场”,观众都以为自己当时在场。 [ii]因此,电视新闻的语法是“进行时”,没有纵深和解释的余地,只有“知情权”( informative )与监控摄像头和声纳设备是同构的。 [iii]

在飓风、停电、被困家中的极端情况下,电视、网络的缺席限制了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发现在小范围内,只有大楼前楼后的眼力可及。 保罗比利里奥( Paul Virilio )说,电视是“经验的组成部分”( architectonic element ),像一扇移动的窗户,本身构成了城市的“时空体”。 [iv]或者,电视与报纸、广播、电影等再现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技术模拟”( techno-simulation )足以模糊再现与真实的边界,因此,其播放的“模拟”表示“ [v]根据[v]

五、

桑迪袭击了纽约市

纽约皇后区的冲刷没有停电,令人惊讶。 我表弟住在那里,可以暂时避开他家,洗个热水澡,给手机和电脑充电。 纽约的小商业街已经开始国难财物,准备发电机给顾客的手机充电,一次要15美元。 去纽约必须通过华盛顿桥或林肯隧道过哈德逊河,但两条通道都是封闭的。 华盛顿桥上有人在走辅路,过桥需要半个小时。 受不了“文明生活”的诱惑,我背着各种可充电的装备,徒步走向冲洗。 纽约的部分公共交通工具已经恢复,将免费载客。 曼哈顿失去了覆盖京华的气象,冷清颓废,开始放弃城市。 主要干线地铁被称为恢复,但坐上去一看,发现走了又停,正常的线路全部混乱。 车次少,区间短,到地面换乘公交车,或下车换乘地铁。 带我去陌生的地方,或者一次又一次地辛苦,不一定能去想去的地方。 去冲刷的40多分钟的路程,我害怕走一天。 免费的午饭不好吃。

曼哈顿

纽约人的节奏以快而闻名,来去匆匆。 在艰难的年代,无奈地缓缓下车,乘客一脸茫然,任由车去,没有一个人着急赶路。 以前陌生人偶然相遇,各自在意,现在三五成群,结伴而行。 到达车站或换乘时,陌生人有生意,会度过难关。 遇到前皇后区的老屋人,他带着我和加拿大人东穿西走,终于进入了皇后区,但法拉盛还很远。 公共汽车停下来,在车站的招牌上商量,等待郊游。 飓风过后,天气稀疏,一个温暖的秋日,从暖意里出来。 长途跋涉,有人开始掉队。 一个人半路吃饭,一个人歇歇脚,一个人索性不去了,我和一个年轻人执着地往前走。 他看起来像西班牙裔,很年轻,在法拉森的律师那里打工。 上司威胁说再不上班就永远不来,他不情愿地去旅行了。 但更确切的原因是,他是个“网虫”,没电那天还能对付其他,但网瘾似乎“要命”,去办公室上网是致命的诱惑。 走了将近两个小时,一路欢笑,同甘共苦,倒也惬意。 大家好几天没上网和看电视了。 不参考介质的口径。 大家谈起各自的“抗灾”经历,都有独特的情趣,个性鲜明,让我们穿越到前媒体时代的真实状态。

路碰到了没有人行道的道路,以前开车或者坐公共交通,脑子里有一张城市地图。 我现在没有按照交通标志走。 固有的地理概念备受瞩目。 为了抄近路,我们翻了马路护栏,翻了铁路桥,做了一些平时想不到的事情。 一步步丈量土地,发现用几何直线向一个方向,距离感、道路连接方式、路况都发生了变化。 如果没有飓风,我可能永远通过技术中介了解这个城市。 联想到北京的“7.21”,从电视俯拍看宽敞的门桥,从航拍看房山,与平日来往的空间感有所偏差。 在地面上,人参照身体认识空间,航拍是高空俯瞰,细节消失,尺寸相对化,以人为本的景观被抽象为电子眼中的标准愿景。 拒绝我们熟悉的经验表达,剥离对象的具体情况,跳出其时间维度,成为“俯瞰美学”。 [vi]技术对时间和身体经历的扭曲,体现在看电视时对大桥的营救上。 在那令人揪心的几个小时里,观众看插播广告、换频道,却消磨了节目的时间。 体验不到现场人员焦急等待、希望和绝望的心理时光。 在通往冲刷的高速公路上疾驶,也无法体会夕阳的散步和偶然相遇的瞬间。 在我们这个时代,媒体的技术参数取代了身体的感觉,城市的经验是抽象的、格式化的,不知道能否区分出真实的街道和电视画面。 生活和节目似乎重叠混淆了。

电视屏幕上的桑迪

六、

有人把法拉森称为“新唐人街”。 古老的唐人街是曼哈顿的运河街( Canal St ),住着很多广东、福建人。 80年代以后的大陆移民,涌向了韩国人和中南美人混合在一起的法拉森。 灾后这里和其他地方太不一样了,电、水、煤气、网络都照常,而且比工作日繁华多了。 中国餐馆客满,沸腾着。 街道声光散射,游人如织,旅人小贩掩映其中。 我给人的印象是日本时期的“上海孤岛”,来自曼哈顿、新泽西的大批“灾民”,投身“文明生活”,这里呈现出一片醉生梦死的浮华景象。 飓风似乎是过时的消息。 法拉盛被一棵白人男子砍倒的大树杀死了。 这是当地唯一的灾祸。 想想看。 除了居住在海边的少数居民受到飓风的蹂躏外,这场灾难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停电。 600多万人因停电而痛苦,现代生活的基本形式已经失效。 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需要技术中介,停电就像失去了感觉器官,大家都感到茫然。

纽约街头

至今桑迪的记忆依然破碎不堪,她试图重新审视以前的电视新闻,但播放的新闻是纪录片。 历史频道播放了1968年新泽西州飓风的纪录片,40多年前的暴风雨可以作为今天桑迪的比喻。 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逻辑上推进陈案,镜头景深如年华之水,阻隔了光影所勾勒出的灾难空间与当下无法逾越的时空鸿沟。 电视不想做电影的空间视角,滚动的信息、节目预告、插播的广告,消除了故事的时间性。 影像空间的拥挤也消除了景深,全部指向笔记表面; 电视素材是一个公约数,是信息,比视觉效果更重要。 [vii]

前几天,我和朋友打球,收到了邮件回复说美国大使馆提供北京空气质量指数174,PM2.5微粒浓度250。 不管你气候是否舒适,科学数据决定今天不能移动,感到空虚,科学就是现实。 这一年的电视每天都报道有毒食品、地沟油、杀人电梯,让人心惊肉跳,生活给经营添麻烦,提心吊胆。 静下心来想想,人们现在最大的焦虑不仅仅是身体和寿命,电视台还会回收各种矛盾、恐惧,投射到屏幕上,可谓“缘分造像”。 以观众反响的画面为真实经验,媒体与参与者共谋,完成“妄想”周期; 个体不安的症状经过循环上升到集体经验,在城市空间扩散。 [viii]

20年前,王小波寄语《读书》(1995年3期)。 说了一个寓言。 中亚古国花刺子模王称赞从战场上带来好消息的信使,扔给带来坏消息的笼中虎。 作者立论:有好坏的事实,才会有好坏的消息。 信使只不过是中间人。 只有国王欺骗自己,才不报喜不报忧。 无辜的中间人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现实中,选择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方法报道或编辑信息,关系重大,似乎很难区分事实与报道哪个是“真”与“假”。 鲍德里亚也有寓言。 第一次海湾战争( 1990年)从未发生过。 CNN的24小时直播才是海湾战争的原型,而不是地面上发生的战争,因为现实中的战争被当作了象征战,当敌人出现在电视上时,它就像是电子游戏的目标。 战争爆发前,CNN编排了叙事模式,“直播”就像彩排的剧本。 因此,媒体报道了不能民主讨论的话题,就像广告一样,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我们看到的只是“播放”。 “事实”作为符号被生产,符号的指示物( referent )不再存在。 小心,被花刺子模王的宝座和信使抢劫了。 [i] Pascal Pinck,fromthesofatothecrimescene:sky cam,Local News and Televisual City,in Maria Balshaw ed .urbanspaceandreprepreprep VA: Pluto Press,2000 ).Pp57-59.[ii] Jane Feuer,“theconceptoflivetelevision:ontologyasideology”ine.ann Kaplan 注册电视: critical approaches ( frederick:universitypublicationsofamerica.1983 ) p. 14.[iii] Pinck,p.550 1991 ) P. 76[v] Jean Baudrillard,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universityofMichigaaard ) )。 1994 ).P. 103.[vi] Pinck,P. 63.[vii] Mary Ann Doane,‘Information,Crisis, catastrophe’inpatriciamellencamp logicsoftelevision ( 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90 ) p.225.[ VIII ] Liam key paranoidspatiality:postmodernurbanismandamericancinema,in Maria Balshaw ed .Urbanspaceandrepresent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