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友玩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寒门的艰难,寒门学子进入高等学府已然艰难

时间:2022-12-23 20:04:01

APP永久免费入口

跳到“农门”

2012年至2019年,湖南耒阳正源学校共有10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其中7名学生是留守家庭的孩子。 今年高考,学校有两名学生进入北大,钟芳蓉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今天夏天最受关注的考生之一。 她以676分成为湖南文科第四名,一发现她的考点,学校老师就在办公室里跳了起来。 校长罗湘云带着50多位老师,坐了9辆车,肩上扛着烟花爆竹,去她的村子报喜。

寒门的艰难,寒门学子进入高等学府已然艰难

钟芳蓉选择了北大考古学专业,在网上掀起了波澜。 “贫困户子女不要学做诗人”,建议“选择能给钱的专业”,改善住房条件; 也有人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只要是感兴趣的事情,就会极其成功”。 “沸腾”的是考古圈,8月20日下午,她收到9个考古单位的礼物,9个包裹,重约50斤。

我一直关注着她和前辈。 很多学生对钟芳蓉看了看自己,说同样出身平凡,同样基于兴趣选择了大学专业,几乎都有过停留经历,也曾被媒体聚焦过,他们决定对这个妹妹说点什么。

8月3日下午,学校第1号考上北大毕业生潘军去钟芳蓉家,给她提了很多建议。 他的后辈谭伟宁也在关注钟芳蓉报考的事。 在个人公号上,谭伟宁写的是进入大学后的迷茫与成长。 希望人们更多地“关注孩子未来的成长”、“寒门学子升入高中很辛苦,但这一切只是开始。 ”

1

潘军所属校友小组的讨论很热闹。

潘军没有插嘴。 这件事和他关系不大,但8月初,听校长说钟芳蓉接受媒体采访的压力很大,潘军决定利用学校给她送书的机会去她家。 他调到耒阳工作,去钟芳蓉家的那天是星期一,他特地到单位请了假。

潘军说,他对钟芳蓉“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也曾被聚光灯包围,2012年,市领导、学校老师一行几十人驱车前往他所在的村子,庆祝他的金榜题名。 至今,家里的客厅里还挂着一枚戴着大红花的长方形奖牌,全家在升学宴会上做了20多桌饭。

当时,他的分数只报北大医学院,就选择了药物化学专业。 面对媒体,18岁的他公然立志科研,称“别样风景”对自己没有吸引力,偶像是钱学森。

那时的潘军感到自己接近理想。 理科科目中,他化学最好,初二的时候,他立志成为化学家。

这个选择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家人觉得“学数理没有前途”,劝他学习临床医学,或者向其他大学更赚钱的专家报告,潘军说自己当时的做法很粗暴,听到反对的声音躲了起来。

这个夏天,钟芳蓉也包裹了自己。 她没有和父母说过自己的事情。报考志愿者,4家电视台上门采访,她闷在家里,最后去了深圳,校长也找不到她。

潘军理解钟芳蓉,不想被别人干扰自己的选择。 但六年后,他从研究生院毕业,不再从事科研工作,成为了一名选拔学生。 现在,回顾高考时的志向,他的观点变了。

他重新审视了当时专心学习化学的自己,“高三刚毕业的学生,知道各自的专业吗? ”潘军后来觉得,农村孩子口中的兴趣只是在有限的经历中做出的选择,他们从小到大只学习,而他是理科生,只能从理科科目中找到兴趣。

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拍照、当诗人,他发现那些路离自己太远了,“成了留守儿童的时候就断了。 因为你没有培养这些细胞。 ”。

兴趣和理想也给现实泼冷水。 在研究期间,他是导师最勤奋的学生。 每天进入实验室,在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里只眯10分钟,在第一作者、影响因素19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但继续研究,潘军开始担心学化学没有前途。 ——出国学习七八年,回国也很难找到教职,“上211,985的高中是不可能的”。

他的后辈刘勇也为这个问题所困扰。 刘勇2016年报考北大物理学专业。 那时,他也觉得兴趣是最重要的,但读了大学后才意识到“还是要有经济基础”。 如果做了研究,可能一辈子也买不到北京的套房。 “没有资本的人会选择受欢迎的专业。 因为需要积累经济条件。 ”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犹豫着要不要继续科学研究。

他承认选择物理专业是“对经济压力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 刘勇认为农村孩子可能缺乏见识,没有广泛的兴趣,所以选择了冷门专业。 “你在高中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和金融,为什么会感兴趣呢? ”

但一心报考面对老钟芳蓉,潘军没有建议她改专业。 潘军表示,鼓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和金融领域的农村孩子去热门专业也是一种冒险,需要商人脉,农村孩子没有家庭支持很难。

刘凡犁也同意他的意见。 刘凡犁是2013年湖南省理科状元,清华大学老师握着校长罗湘云的手,恭喜他的学校走出省状元。 刘凡犁最后一次进入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 当时,金融专业已经是热门专业,有人推荐刘凡犁报考。 但刘凡犁很冷静,做金融需要“谈笑”,自己内向,讨厌交际,不想在餐饮店喝一杯。 还是坐在冰冷的长椅上更适合他。

去钟芳蓉家之前,潘军慎重地考虑了一下建议什么。 听说钟芳蓉对历史感兴趣,他建议钟芳蓉大学选择历史专业的双学位,说这对从事考古行业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这将成为“即使今后可能想跳槽,也来得及”的退路。

2

钟芳蓉静静地坐在对面听潘军讲了半个小时,很少插嘴。 这几天,媒体采访的电话接连打来,她索性开启了手机的飞行模式。

潘军能感受到她的压力,问她是否担心父母不理解自己报考专家钟芳蓉点头。 他建议钟芳蓉“静下心来和父母交流”,告诉父母考古专家不像网友说的那么有前途,为他们排忧解难。

钟芳蓉比他想象的稳重多了。 他命令钟芳蓉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往,“不要只认书不认人”。

潘军进入大学后才意识到这一点。 他意识到在大场合的活动,自己会变得胆小,变得害羞。

高中时,刘凡犁是个积极回答问题的活动家,但在大学里也明显觉得自己没有自信,不积极,上课时紧张得声音发颤。

以前,他知道自己的表达和社交能力很普通,但我不认为这很重要。 大学后,他发现处处需要这个“核心能力”,做科研项目就需要写申请材料,上台展示,通过表达让别人信服你。 人缘好的话也会变得方便。 特别是做博士后的话,直接去找工作很容易碰壁,如果熟人推荐就好了。

外国老师来访,一位师兄主动提出去导师接待,刘凡犁发现自己没有这种交际意识,便说:“我没想到会这样做。 ”

在大学的头两年,谭伟宁也曾经为交往而烦恼。 高中刚毕业的他刚买了一部手机,他什么都不知道同学在谈论明星和热点新闻。 在新生的会面交流会上,班上的同学和学哥的前辈搭话,他在旁边不说话。

谭伟宁后来意识到,他原本是在缺乏表现的环境中长大的。 初中前,他还在和田地打交道。 下午放学后,他去村头的田地里种油菜和花生。 他和祖母住在一起,父母在广州打工,每年过年只回来一次。

小时候,他一看到父母就害怕得躲起来。 即使有想买的东西,他也不好意思告诉父母,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想吃点心,结果得到了“对身体不好,也很浪费钱”、“说了多少次,就再也不提了”的回答。

在个人的公众号中,他记录下了自己没钱的“悲伤的过去”。 我去服装店试穿衣服看看价格。 坐出租车的时候有时会偷计价器; 买菜跟在阿姨后面,阿姨挑了菜谈价,自己也跟着给我一斤。 笔名“锦衫”也是出于对童年的补偿,——小时候想买漂亮的衣服,没有钱。 他穿着哥哥的旧衣服拿走了,给一些衣服打了补丁。

谭伟宁感慨道,很多城市的同学思考问题是绿色的思考,做一件事,更在乎他们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价值。 自己思考问题是红灯思维。 不是考虑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而是考虑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计算试行错误的成本,“害怕尝试新的东西”。

黄兰毅也意识到了逗留环境对自己性格的潜在影响。 五年级的时候,父母出去打工,他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总是弓着背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不说话,也不笑,他很压抑。

性格外向,但渐渐变得沉默寡言,放学后宅在家里,一个人看电视发呆。 我想说话的时候,正在写日记。 “悲伤”。 初中的时候,妈妈死于癌症,家里更困难。 他变得更内向了,自尊心变低了。 “觉得家庭状况没那么好,做什么都得客气”。

这种性格伴随着他进入大学。 他在清华美院学美术,刚进大学的时候,发现他没有幽默感,不会开玩笑。 和同学在一起,没有话题的话会紧张得不知所措。

在高中,有七八个学生住在房间里。 罗湘云校长经常去男生宿舍,他发现很多农村孩子夏天睡觉都穿裤子,比城里孩子还害羞。

正源学校约有1.5万名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其中近一半是留守儿童。 在校园里,学生们不需要穿校服,女孩子也不需要剪短发,罗湘云希望校园看起来“五颜六色”。

但在食堂,他让所有的学生都吃了“大锅饭”。 学生每天支付25元生活费,食堂每天4餐,晚上提供水果和面包,无限量供应。 知道农村孩子家里经济状况一般,他希望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坐在同一排吃肉。

3

大学期间,潘军成绩依然突出,数学、物理多得满分,他觉得周围同学的学习不如自己。 那时,他高调,在学院进行宿舍风采展示,在三四百人的大教室里,别人用中文说,他用英语说,结果得了最低点。 因为后来潘军意识到当时的行为意在凸显自己,“心里不服气”。

奇特的性格惹怒了很多人。 他把年轻的傲慢归类为无知,说:“我曾以为自己很厉害,但后来发现不一样了。”

一位学习北大医学的正源毕业生感慨,当她还在学习写论文的形式时,同学已经写完了。 老师在英语课上让我练习了GRE的题型。 她光是理解问题就需要很长时间。 她发现北京的同学总是在各种活动中“顺其自然”,关注她从未听说过的地理竞赛和“国际友人”。

不是所有人的高中都印问题。 室友告诉谭伟宁,高中同学有的出国,有的去清华大学,自己脑子不好,就上了中央财经大学。 但室友电子琴7级、英雄联盟大师段位……“不会学习,也不会玩”谭伟宁感叹。

刘凡犁在清华大学班30人,17人保送。 听说人大附中的学生周五上课,还没上晚自习,他吓了一跳。 自己的高中每天上8个小时的课,晚上10点晚上自习,很多人还主动留下学习,快到凌晨才舍不得去休息。

置身清华大学校园时,黄兰毅体会到自己的幸运在于——清华美院农村孩子太少,同学家境优越,从小就学习艺术,也有人能用文化分读清华,去美院是完全感兴趣的。

他中途离家,高二下学期才重读艺术。 到目前为止,他没有主修美术。 他对画的兴趣来源于小时候父亲让他按日历画画。 先从画上虎入手,仿父亲买的一本画集画人、果、风景。 听蒋勋讲授中西方美术史,读《梵高传》,受到这位落魄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艺术家的激励。

泛读高三点,当和同学聊起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成为一名画家。 他告诉父亲他要转学艺术时,父亲认为他疯了。

他给父亲写信了。 “为什么别人可以选择喜欢的东西,我就不能吗?”大多数亲戚反对,姐姐把他的画给开画室的朋友看,但对方说离专业水平很远,建议他放弃。

有一次考试,他通过了考试,“心情好了”,和老师请假回家,和父亲商量美术学习的事情。

他躲在房间里生气,父子俩隔着门,很久没有说话了。 等他开门,以为父亲要骂他,父亲只说了一句:“你去学习,我来想办法。”

他承认,这是自己后来报考清美的动力,他说,父亲对他越好,他就越想报答他,“马上考上就是那种感觉。” 训练学校晚上10点一放学,他就在画室画画到凌晨2点或3点。 2018年,他以两分之差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错过,在家休息了六七天,又去北京一家美术培训机构重读。

他感慨农村的孩子在学习艺术的奢侈。 在培训机构上学的时候,他对老师说他喜欢梵高。 老师建议他把毕加索当成偶像。 毕加索“善于生活”,因为他既能创作又能做生意。 当同学在全国各地采风学习时,他还在培训机构打工赚取生活费。

他的很多同学从小就和父母去旅行,看大城市的建筑,做同样的设计方案,城市的同学创意很多,设计也更大胆。

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刘凡犁也对这一点有很深的感受,他发现视野的差距直接体现在思维的认知上。 在讨论同一课程主题时,大城市的学生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快。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不仅起点高,而且比自己更努力。

上清华之前,刘凡犁的自谋只有高考,但他发现大学班上其他同学的自谋很明确,有的大学考了GRE,准备出国,其他大学写推荐信,找研究生导师到了大学四年级,他才想到未来的路怎么走。

4

谭伟宁先生也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高考后的人生怎么走?

哥哥是读书的启蒙者,小时候兄弟俩睡在小树床上,无聊的时候去邻居家看黑白电视、打牌。 哥哥夏天给他消暑,还教他读写算术。 他五岁就能读一年级。 在他的记忆中,通情达理的哥哥经常受到赞美,是家人的希望。

但是,他7岁的时候,哥哥溺水去世了。 长期以来,家里的每个人都在谈论哥哥,闭口不谈。 这使他的心情复杂了。 ——他崇拜敬畏哥哥,后悔落后于哥哥。

哥哥五年级的时候说要去北京的大学。 他也曾立志在北京学习。 谭伟宁后来意识到,哥哥的突然离去是他学习的动力。 “可以理解为赌博,也可以说是继承。 他做不到的事,我一定要为他做。 ”

因为害怕影响谭伟宁的学习,家人向他隐瞒了祖母、祖母、祖父去世的消息。 谭伟宁在高考前五天去世了。 病床上的爷爷一直叫着他的昵称“伟仔”,念叨着他有没有“考上大学”。 积攒的1000元压在枕头下,作为他“考上大学”的红包。

那时候,他不明白为什么亲人去世了还不通知他,后来才明白,自己是家人的希望,没有什么比高考更重要的了。 高中时代,一直陪伴的祖母说没有中学时代的学习,说“现在完全不能比中学的学习”。 他不是很在意。 祖母去世后,这句话一直在他的脑海里。 谭伟宁后来开始自己学习,为了实现祖母生前考上大学的愿望。

只是谭伟宁发现,动力在考上大学之后消失了。

他听从同学爸爸的建议报了最热门的会计专业,被调剂了计算机专业,但学习了四年后,觉得计算机“冰凉无温”。

在大学里,他曾经找不到方向。 他还记得在学校举行了辩论赛,双方讨论了教育资源是否向大城市倾斜。 一个城市的学生觉得倾斜也没用。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你用20年的寒窗苦读能赶上吗? ”这让谭伟宁觉得“努力没有意义”。

起初,他也想“冲锋陷阵”,互相促进家乡和社团活动的参与,竞选班主任,融入大学圈子,为将来争取漂亮的简历积分,但从中发现很难获得价值感

茫然的心情持续了很久。 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被建议“考研,读法律和金融,“走主流路线”,那时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去社会”。 毕业后,家人告诉他:“报考深圳公务员,一边在酒店打工一边考试,面试失败,提交简历,在新能源公司工作。 但谭伟宁在这项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结果,他辞职去旅行了。

随后,谭伟宁认识到了自己成长的极限。 贫穷的环境和家庭的变故使他逃离谷底,进入象牙塔,但没有人告诉他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钟芳蓉报考考古专业新闻引发热议,让我感受到了自身的经历。 谭伟宁在公众号上表示:“比起媒体对小姑娘的宣传,她今后的成长更值得大家关注。 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

在谭伟宁眼里,这是许多农村孩子进入大学后面临的问题。

5

学生进入大学后,中学校长罗湘云也不断收到这样的反馈,他承认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家庭条件好,路也有点远”。

每年,前100名以上的学生参加“北京励志行”。 他发现有些学生从来没有坐过火车,也没有离开过耒阳市。 见识最高的学生暑假去了父母打工的城市看。 他建议钟芳蓉提前十天去北大,带着爷爷奶奶坐高铁,费用由他出。

培养优秀的学生并不容易。 罗湘云一直鼓励学生成为自己喜欢的专业。 不要为了钱放弃。 得知刘凡犁要出国读博后,他命刘凡犁专心搞研究,缺钱找他。 母校是他的靠山。 每年考上名校学生平板电脑,奖励1万元至10万元,减轻学生升入大学负担,“别花那么多钱”。

罗湘云发现,虽然大学生活让正源的毕业生出现了差距,但很多内向的他们在大学之后变得开朗了。 进入大学后,黄兰毅话多了,作为队长,带领9名队员研究影戏传承,获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

大学向黄兰毅展示了更大的世界,他在大学里拼命汲取营养,参加学院读书会,和硕士、博士前辈们讨论到凌晨3点,开始学习同学去各个城市看采风。 他打算结束兼职工作,在家学习软件,为未来储备,做“有创造力的事”。

“一开始看起来比别人简单,但通过不断学习毕业,构图也变大了。 ”潘军也开始专注于自我成长。

他在摸索适合自己的路。 毕业后,他在家乡工作调动。 后来我意识到这条路是对的。 学历给了在基层工作的他很大的附加。 据说他在北大,同事“看不起”。

潘军说他没有继续科研,是因为自己不够勇敢,但他的初衷没有改变,“想造福更多的人”。 高中时,他以“穷则自以为是,达泽兼济天下”为人生座右铭,坚信毕业后通过笃定从政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他发现留守学生的原生环境培养了他们坚韧的性格。 虽然起步比别人低,但潘军表示,如果不到达终点,自己就不会输。 “如果100米赛跑你跑了99米,我也不会输。 ”

谭伟宁也在找自己的位置。 他发现母语环境使下层的人们更具包容性和理解力。 他一直热心公益。 他去乡下的家里拜访因贫困而不能读书的家庭,得到资金支持,或者在乡下的小学里募捐书籍。

一位亲戚认为他做公益是浪费时间,不如打工赚钱。 但谭伟宁在公益中发现了价值感。 去教室的时候,谭伟宁发现班上总是撞见老师,同是留守儿童。 他可以理解为男性只是想引起关注,“希望他们多在一起”。

带着孩子去这个男孩家拜访时,他发现男孩和自己一样,父母多年不在家,陪伴在一起的只有体弱多病的爷爷。 他给男孩发了微信,两人成了好朋友。 男孩后来在考上当地有名的高中,第一时间没有联系父母,对他说。

“农村的孩子们并不傻。 他们只是缺乏资源和平等的爱情。 ”谭伟宁说,他希望有一天当人们说“留守儿童”时,真正关注的是他们的成长和需求,而不是同情、怜悯的眼光。

辞去旅行后,他发现自己最喜欢写作,于是找到了一份文字相关的品牌文案工作。 他不再怀疑自我努力的价值,愿意把几年来的摸索和迷茫写在公众号上,影响一些人。

刘勇说,农村教育的问题是社会资源不足,“农村普遍贫困,教育资源分配少,像树木生长一样阳光养分充足的东西长得更好。”

6

对于钟芳蓉被贴上“不在家”“全村的希望”等标签,谭伟宁感慨地说:“这样的例子很少,所以很珍贵。” “在我们农村办大学生已经不容易了,更别说是所谓的名牌大学的学生了。 ”在他的记忆中,自己是那一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他们都是农村的幸运儿。 有数据显示,2016年,北大农村学生当时占招生人的16.3%。 清华大学新生中,来自县以下高校的占三分之一,来自农村的不到10%。

耒阳辖19个城镇、5个乡。 官方数据显示,耒阳是一个劳务输出较大的市,在外就业达30多万人,留守儿童近1万人。

2005年,正源刚建校时,只有1100名学生。 那罗湘云是最担心的。招生 街上的孩子们不想寄宿,罗湘云只好盯上了村里的孩子们。 他带着老师去村里做小宣传,把成绩出众的小学生引进正源。 这偶然为一些留守儿童提供了适当的阅读机会。

正源实行封闭管理。 学生们常年寄宿在学校,中学生每半年回家一次,高中生大多每月回家一次,对违反校规的学生处罚很严厉。 去年,学校检查了200多部手机,在年级大会上,各级学生干部登场公开破坏手机。 495台摄像头分布在380亩校园的每个角落,警惕学生的安全问题,逃到外面玩游戏。

学校还实施了“24”模式和分层教学。 潘军是这种模式的第一个实验者。 2006年,罗湘云从当年入学的新生中抽取41人组成清华班H20班,作为“24”模式实验班。 他认为中学教材简单,高中教材多,学习困难,实行了初中二年级、高中四年级学制。

潘军记得,为了证明这种模式是否可行,学校想了很多办法。 他读(高一 )的时候,学校抽取了10个人当时在正常模式下学习(高三参加学生考试,潘军的成绩是)二本,(高二 )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把年级前三名拿到了

2012年,H20组41人参加高考,一本在线39人。 目前,70%的在校中学生实行“24”模式,其余学生继续原来的学习模式。 与“24模式”配套的是分层教学,潘军学习理科,全年级分为清华班、科技班、普通班三个等级。

7

在很多方面,正源的教育都以高考为目标。

罗湘云说:“高考是我们教的方向,高考怎么考,我们怎么教?” 他发现,如果给农村孩子适当的教育模式,他们也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优秀。

但是正源模式也有短板。 2020年高三总结会上,罗湘云提醒老师们,2000多名学生还没有600多名。考上二本,提醒这部分学生,“救一个人就是一个人。 ”

罗湘云还在探索更好的教育模式。 学校每年购买优质的在线课程,供老师们学习。 成绩靠前的学生也被送到好的中学参加考试,测试教学效果。

罗湘云崇拜“衡水教育模式”。 虽然这种教育模式争议颇多,但他觉得:“国家既然实行高考选拔制度,就要应对这一制度,让孩子出人头地。” 从2019年开始,学校开始派遣数名。高三学生在衡水中学学习,短半学期,长一年。

罗湘云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学校增加了“衡水特色”。 白天增加一节课,自习改为学科自习,学生跑步前必须背书。

但罗湘云认为没有学到“衡水模式”的精髓。 迄今为止,除了无法验证这种模式对正源学生是否有效的——钟芳蓉外,去交换的几名学生的高考成绩反而更差。

钟芳蓉说去衡水学习对她很有帮助,那里很重视课本知识,老师叫学生们记住课本,高考前,她把课本背诵了七遍。 但是她只去了一个学期,所以不想去。 班主任感受到了她的压力。

这几年,罗湘云又开始探索小学学制改革,即小学五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四年级的“534”模式。

但是,有的学生不符合任何一种模式,有的学生考不上大学。 罗湘云的方法是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早点学艺术。 2007年,学校里有四个流浪人生。考上中央美院,罗湘云发现有钱有机会,农村孩子也能学艺术。

去年,学校在初中、高中设立了11个艺术班。 对于有才能又没钱的艺术生,罗湘云会提供资金。 黄兰毅在校长的帮助下学习艺术,进入清华美院。

日前,罗湘云与衡阳市一位领导见面,对方希望他关注在衡阳市各县市区设立分校,保护孩子和贫困家庭,探索可复制模式。

他从来不担心钟芳蓉。报考以前的专家从未担心过。 相反,他觉得这个专业是为钟芳蓉做的,符合她的内向性格。 他见过很多孩子经过这样的过程,又在大学里经过蜕变。

他相信明年从北大过暑假的钟芳蓉,一定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