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05:11:01
《端午》原作《端午五》从五月开始就有在老百姓家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古代帝王生活条件优厚,宫中的端午怎么过? 皇帝向朝官赠送粽子,特意选在端门、午门吗?
把粽子卷起来入画
粽子也叫方首领,是用粽子的叶子包着糯米煮的。 南宋文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其中《卷粘米》说:“端五为古人筒米,菰叶卷粘米,名方黍; 被遗下,俗称粽子。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画了《端阳故事图册》“裹方粟”,题“菰叶裹米为方粟,取阴阳包裹之意,赞时也”。 画中描绘了端午节裹着粽子,吃粽子的样子。
这样的美食,王室当然也不会错过。 明清宫廷里,端午吃粽子的档案很丰富。 据明人陆容撰《菽园杂记》记载:“朝廷每逢端午节,就让朝官在午门外吃年糕和粽子。” 有趣的是,朝官一起吃粽子的位置在端门和午门之间。
清帝送粽子的地方比较自由了。 据《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记载,雍正四年( 1726年(五月初五日,“只邀请住在圆明园的王大臣等十几人,前往勤政殿一侧的四宜堂,赠送馔、食角黍”)。 也就是说,雍正帝在端午节当天,邀请圆明园的王公大臣吃了粽子。 雍正十年( 1732年),郎世宁画了《午瑞图》幅,献给雍正帝。 画面中,花瓶一侧的几个粽子特别引人注目。
“五毒”香袋
端午节是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设的,屈原喜欢戴香袋。 屈原创作的《离骚》记载:“扈江远透明碧萝莉,秋兰穿线即付。” 因此,历史上端午节有戴香袋的习惯。 宋代文人吕原明写的《岁时杂记》,说:“端午红白彩作囊,彩线贯之,朝霞如花。”
香袋内一般有朱砂、雄黄等药物,或沉香、藏红花、龙涎等香料,以达到辟邪的功效。 香袋的形状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呈葫芦形。 葫芦与“福禄”谐音,其形状与汉字“吉”相似,所以很受欢迎。 香袋表面织有很多五毒纹饰,意为“以毒攻毒”。
《雍正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雍正元年( 1723年),怡亲王交……鹅黄素缎两面40个长方形香袋,鹅黄素缎两面40个丸香袋,鹅黄素缎绣五毒香袋40个,五色天鹅绒卷福儿香袋40个,五色缎绣五香袋据《雍正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雍正七年( 1729年),《郎中海望,员外郎满毗仝传作,历年端阳节,川椒香袋二十个,商城围香袋四十个,赏用黄丸香袋二百五十个,红丸香袋二百五十个,白丸香袋二百五十个》。 制作810个不同种类的香袋,你会发现皇家端午节香袋的消费量很大。
把菖蒲放进酒里
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惯,其实这种酒里也有菖蒲。 《帝京岁时纪胜》中的《五月端阳》记载“午前将蒲根切细,伴雄黄,露酒浸之”,认为其作用“避虫毒”。 明代宦官刘若愚着《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紫禁城的端午习俗。 “头五过午,喝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放大蒜过水面。 ”《御定月令辑要》年:“菖蒲酒,元女月令,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 ”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中也写道:“头五,王大臣们去圆明园的祭台祭祀,皇帝(雍正)出宫登上龙舟……赠送蒲酒。 ”记载着。 清代帝王端午赠送给大臣的节令品之一是菖蒲酒。
朱砂、雄黄、菖蒲均有药用功能。 据明代医家缪欣荣撰《神农本草经疏》记载,朱砂“主体五藏百病,养精养魂”。 雄黄“主寒热、鼠瘘(瘕孔)、恶疮、坏疽痔”菖蒲“主风寒湿痹”。 朱砂、雄黄有毒,只能少量配伍。 古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清代徐士銮撰《医方丛话》“(雄黄)”性用得最旺,治病多外治; 内服的时候,分成小份,不可以冲着烧酒喝。 ”
赋予扇的深刻含义
端午节仲夏来了,天气逐渐热起来,蚊子开始肆虐,扇子随之而来。 端午节,赠扇成为宫廷习俗之一。
据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记载,唐贞观十八年( 644年)五月初五日,唐太宗赠送长孙无忌、杨师道扇各一,“庶动清风,以增德”,并有向端午赠送扇子的风俗。 明清时期紫禁城,端午赠扇是重要的礼节之一。
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内廷王公大臣到基层时,都要赠送葛纱和画扇。 ”记载着。 扇子不仅意味着消除瘟疫,还表达了帝王仁爱之意。
据《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记载,成化元年( 1465年(夏四月甲辰,“向(帝)大臣赠扇”)。 皇帝会向有资格的内阁大臣和经济学家赠送其他端午节令用品。 据明万历《大明会典》记载:“端午节,文武百官俱赐扇,织有五彩寿丝。 大臣和日讲经筵官请不要在牙齿边缘扇扇子,也不要装饰窗框和老虎等。 ”
清帝在端午节期间,不仅把扇子送给内臣,还送给外藩王,作为节日礼物沟通感情。 干隆五十六年( 1791年)四月下旬,干隆皇帝送给安南国王阮光平的物品清单包括十(一盒什锦扇、一把芭蕉扇、一把象牙扇。
游湖观舟
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竞渡是民间的重要习俗之一,源于楚人纪念屈原。 南朝梁宗怀撰《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称为屈原投汨罗之日,伤其死,命舟救之”。 明清时期的北京有端午划龙舟的风俗。 《帝京岁时纪胜》年:“五月朔到端阳日为止,在河内战斗龙舟,获得锦标。 ”同样,王室也在端午节组织龙舟竞渡活动,皇帝邀请家人和内臣在湖上赏荷,观看龙舟竞渡。
《菽园杂记》年明代的《朝廷逢端午节……接母入幸内沼,观划龙船,炮声不绝,建宣德以来的故事也》。 明宣德期至弘治期端午节期间,皇帝与太后一同乘坐幸西苑(今北海公园及邻近水域)观看龙舟竞渡。
清代帝王也有端午节看龙舟的爱好。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宫中有龙舟竞渡活动,许多皇帝看龙舟的地方都在圆明园的福海。 清代宫廷画家笔下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五月竞舟”。 在圆明园里,雍正皇帝穿着汉服,和家人坐在码头的楼阁上,期待着龙舟的游泳。 《清代历朝起居注合集清高宗》也记载,干隆帝在端午节期间和皇太后一起在圆明园观赏龙舟游泳。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