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05:24:01
福尔克斯Olles
汉末道教“二十四治”是洞天福地重要的文化渊源之一,其独特的宗教和社会组织形式开创了两千年的道教历史,成为后世各地名山之一的“原型”。 欧福克博士的《二十四治访道记》原在《行脚成都》连载,回忆并记录了1998年至99年来往川西平原,访问汉末道教圣地的经历。 现在由蒙福克博士授权,在这里连载。
到清代,缩穗治所在地——新津天社山(老君山)老子庙重建。 明末清初战乱,特别是张献忠起义军剿杀结束后,新津通过“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等措施进入休养生息时代。 老子庙的香火也持续了。 1790年,在杨会寅、罗拱两位县令的倡导下,老子庙开始重建。
晚清和民国时期,老子庙与“刘门”关系十分密切。 刘门根据清儒刘珱((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阳,槐轩,17681856 ) )的学说和教育体系,形成了近现代四川最重要的民间团体之一。 想了解更多刘门,请参考《行脚成都》上发表的拙文《槐轩之道——四川刘门的源和流》。 799年、1821年、1835年,在刘晅的赞助下,老君山的许多建筑得以重建和维修。 不知道当时的老子庙是否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老子庙就完全由刘门住持。
老子庙儒林祠的《名教垂光》匾额/福克斯摄
民国期间,老子庙在当地槐轩门人的赞助下重建。 1923年老子庙毁于大火后,刘门第四代掌门人刘咸焌(字仲韬,刘义孙,18711935 )亲自监督了该庙的重建工程。 整个老子庙的建筑以成都青羊宫为蓝本,后者的布局和形制都熟练应用于老子庙的建设中。 为答谢当年的檀家,在老子庙三清殿旁建了一座“儒林祠”(又称崇敬祠),祠内供奉着刘止唐先生和他的八个儿子。
要理解刘止唐和槐轩门人对老君山的爱,就要从刘止唐的生平经历说起。 槐门人以宗孔孟为圭臬,因孔子有老子之心传(老子为孔子之师),故老子在刘门的地位至高无上。 刘晅一生中遇到过两个道家高人,一个叫静,一个叫野云老人。 为了效仿老、孔师承关系,后来出现了两位高士声称老子转世的传说。 这两位道家人物对刘珱的思想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后者。 在刘嫱生活状况不好的时候,他遇到了卖药的老翁——野云老人。 老人名叫李果圆,但他的身世是个谜,没有任何资料能说明其经过。 大约从1796年到1804年,刘晅向野云老人学习了道教内丹的修炼方法。 刘現觉得这种修行方法不仅与自己的儒家思想完全一致,而且他的健康和生活状况也日益改善。 在此基础上,刘晅也开始传授一种功法。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静养功”。
刘咸焌题“无为自化”扁额/大众摄影
据说当时刘晅及其师隐居的是老君山(天社山)。 这是完全可能的。 当时刘晅还住在双流,离新津的老君山不远。 但是,我在刘晅的作品中没有得到关于这个时间的证据。 但老君山在刘门上的意义证明,这座山在刘昕生热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新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何毅豪老师认为。
“野云老人是槐轩学派与新津老子庙结缘的重要媒介。 成都的道观很多,但野云老人相信老子来西出函关后,最终隐居在新津缩穗山,所以对新津老子庙有独特的感情。 老子庙是刘晅师徒的第一次遭遇,也是最后一次离别。 据《昌臻法师传》记载,“………(刘晅( )就这样跟着野云老人学习了八年。 他们经常参加四川新津老君山。 》张师傅(俗称张耀枢)一家与刘门结过婚,刘晅之孙刘咸荥(字豫波,成都“五老七贤”之一)是张师傅的祖父,槐轩门人颜楷是张师傅的岳父,张师傅留下的资料可靠刘嫱和槐轩后人多次修建新津老子庙,将老子庙作为“法言坛”的重要活动场所,有报答师恩的因素。 ”
除老君山的老子庙外,刘珱及其子孙还捐赠了其他道观,其中以成都青羊宫最为有名。 青羊宫是道教传承老子第二次诞生和经典传承的圣地,因此青羊宫的地位不亚于老子庙。 其实,刘止唐和槐轩的门人同时关注青羊宫和老子庙,清末至二十世纪中叶,两种道观曾多次得到刘门的捐赠,且在一定程度上由槐轩的门人住持、经营。 所以老君山被认为是刘止唐和野云老人的隐居修为之地,槐轩门人对老子庙的支持和喜爱,应该理解为刘门与四川道教交流的一个方面。 确实,老子隐居天社山的传说曾被刘止唐和槐轩的门人大肆宣传,但刘门对这个地方的传统的巩固和传承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楷书摄于1919年《江原形家》诗碑/大众汽车
799年刻过碑。 碑文追忆了18世纪末老子庙改建的始末。 120年后的1919年,著名书法家颜楷(字雍耆,1877-1927 )抄写了这块碑,并附上了一篇短文。 颜楷是一位优秀的槐轩门生,远渡日本,主修法政,曾在多个清代行政部门担任官职。 1911年,他参与并领导保路同志会,反对四川铁路国有化。 楷书摘录的碑文也刻在石碑上,至今保存在老子庙混元殿。 诗文用太上老君的口吻说:
从前,驾着青牛越过函关,躲在蜀国新研天社山。
石室向太平座凿去,丹灶的烟飘了九天。
邕水持岷江襟,控五凤,桥接仙。
蓬莱为什么会像这个,玉册的经文给人以欢乐看。
新旬炙手可热,秋风荒草白云寒。
现在显道灵东山再起,想再传一次经文。
老君山神圣的权威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与黄帝和张道陵有关的圣地天师道缩合穗治的遗风,被新的传说所取代或补充。 上面引用的碑文和老子庙中刘焵及其后人撰写的其他碑文、楹联等文献,都把这个圣地作为太上老君的修炼之地。 这个传说似乎在刘晅接触这座山之前就已经在当地流传了。 但太上老君在本山的重要地位是刘门掌门和槐轩门人重点塑造和宣传的。
传统太上老君传记中的经典元素与新津的这个地方相关。 函谷关和青牛是老君传说中的两个标准要素。 老君山是其“天社山”的别名,在两条河及其1644年被兵燹破坏的暗示中被清晰地识别出来。 据说老君和尹喜(函谷关吏,传授《道德经》第一人)的第二次会面发生在西周时代的成都。 尹喜在青羊的帮助下找到老君时,后者刚出生于李姓后裔。 看起来,老君封弟子尹喜为真人。 传说他们见面的地方在今天的青羊宫,因道观而得名。 根据这个传统的说法,新津的老君山被提到老君的隐居之地,老君住在山中的洞穴里修炼。 碑文所隐含的这座圣地的新荣誉和对老君道经的不断传承,都是在刘晅和刘门的支持下实现的。
另外,这个诗碑上还留有江原形家这个神秘的签名。 “江原”是汉代现有的古地名,位于今双流区刘晅的家乡附近。 “形家”是风水师的别称。 但是,这个奇怪的名字不仅仅是这个清代诗文作者的另一个号码。 据当地传说,江原形家正是老君颜楷为碑文写的跋,也表明这首诗“传说是老子的显迹所为”。 我倾向于认为这首诗是扶乩创作的; 这种通神写法在清代文人中尤为普遍。
何毅豪老师对诗文的来历作了如下表述。 “嘉庆九年( 1804 )初夏,刘晅三十七岁时,野云老人与刘晅最后一次拜老子庙,当晚两人住在老子庙客堂。 刘义起床的第二天,野云的老人已经不在了,只有一首诗贴在刘义的门上。 ’这个故事很美,但不符合史实。 《江原形家诗》元碑文刻于清嘉庆己未年( 1799年),此碑至今保存在老子庙七真殿(三清殿背面)。 因此,《江原形家诗》不能为1804年。 另外,一位槐轩门人写的山志中也有关于碑文由来的其他说法,稍后会详细说明。
三元殿中信徒八卦灯光/福克斯摄影
近年来,在研究刘门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有关老君山的宝贵史料。 这是槐轩门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写的《天社山志》,全名是《新津县天社山老子庙志》。 在刘门的著作中,很少使用老君山这个俗称,更高雅的“天社山”才是刘门内部既定的标准称呼。 这部现代作品是五十四页的线装手稿(包括许多补遗),从未出版过。 刘瑾的后代给我提供了一本复印稿。 该书用传统正体字精心编写,有两篇序言,均写成于1983年,后记为1984年撰。
《天社山志》的编纂者,出生于1923年,死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 汤在民国时期成为刘门的弟子,师从刘晅的孙子刘咸燚2 (字晦愚,18771947或1948年初),后者也是刘门最后的正式师傅。 汤济苍也向刘咸荥(字豫波,1858-1949 )学习国文。 刘咸荫是刘昊的另一个孙子,著名学者和书法家。 建国后,汤在新津水利局担任干部。 1961年或62年,当时中国因大跃进和其他问题之害,汤辞职,领取退休金回家务农,住在老君山旁边的永商公社。
20世纪60年代初期,“文革”前,汤落户老君山。 当时老君庙里没有人,山上也没有神父。 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营这座寺庙的刘门,他们的一切公开活动,从1949年以后就不再进行了。 为了保护老君庙这个史迹,永商公社安排汤济苍保护山人,保护老君庙。 汤肯定是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因为不仅是刺槐轩的门人,对文化遗产、文本研究、考古也有很大的兴趣。 1961年,老子庙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但庙里所有的雕像、两座大殿和山门都被“文革”摧毁了。 汤济苍这样写道。 “建功近三十年,十年动乱,四害横行,塑像文献,毁空,留下明清古柏、殿宇、石刻文字。 庸非数耶! ”
刘咸炘题门及联/欧福克( Volker Olles )摄
1985年,该庙再次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最终于次年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 汤济苍抄下庙里所有的碑文,其中一些来自他的记忆。 他还就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写了订单,避免向好奇的来访者们多次重复说明文献的含义。 此外,他还结合寺庙的历史和建设情况,描述了寺庙建筑群中的所有建筑。 这些资料,包括太上老君的传说和老君山的信仰传统,构成了《天社山志》的内容。 如果没有汤的记录,许多珍贵的文献,比如被破坏和被盗的碑文,就会永远消失。 此外,该杂志也是关于老君庙在民国时期发展状况的唯一文献,尤其是刘门及其新津门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内容。 汤氏关于老君庙建设的记载深刻洞察了地方近代史,表明当时许多政界和军界的高级领导人都是刺槐轩的门人。
汤济苍不仅记录了发掘出来的遗迹和老君庙内的遗存,还包括汉砖、明代文昌和关帝的石像,后者矗立于洪武元年( 1368 )。 他抄写了信息更丰富的文献—— 《广种福田碑记》。 碑文刻于干隆元年( 1736年),因“文革”而失踪。 多亏汤济苍抄写了原文,我们才能知道碑文的内容。 碑文上说:“考新津县天社山老子庙建于东汉,相传蜀国太守李严削山修寺,老子隐居于此,故立寺祭祀。 玄宗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扩大修理,元末被兵燹破坏,明初重修。 崇祯甲申年为流寇张献忠所焚,清康熙初重建。 ”。
关于老君庙的历史发展,这是目前可资利用的最全面的材料。 当然,很难证明老君庙的建设是否与蜀守李严的活动有关。 但在清代,这座庙被认为建于东汉。 显然,老子隐居这座山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了,并不是槐轩的门人杜撰的。 刘晅在《老君山碑记》确认了这一点,再次强调老子是孔子师,文末写道:“天社山老子曾藏在这里。 庙祭非常古老。 人作为神的异样来崇拜。 故愚妄人生言,命门人孙廷槐书为石后李。 ”刘止唐的《老君山碑记》作于1854年,矗立于老君洞内——处,据说这里就是老子的修炼之地。
在刘現及其弟子的主导下,清代老子庙进行了一些翻新,但民国时期再次面临建设。 1918年,刘晅孙刘咸焌,也就是刘门的第四代掌门人,开始了老子庙的整体重建工作。 刘咸焌当时在成都教书,门人当中有很有名望的军政名流和领导。 当时杰出的刘门弟之一是书法家颜楷。 他也赞助了这个项目,写了募捐活动。 捐助者主要是新津本地人,他们大多是槐轩的门人。
老君庙的重建给整个圣地的建筑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与前述江原形家的扶乩诗有关。 这首诗被认为是老君展示的作品,据说其由来是这样的。 “从前听着,盖寺庙的时候,一个老人摇摇晃晃地来游泳,拿着文书,留下了这首诗。 那个墨迹是县里人的收藏,有好事的人事情完成后刻在石头上。 ”老叟神秘出现并留下了诗,应该发生在18世纪末期翻修老子庙的时候。 诗文的元碑文刻于1799年。 清代老子庙的建筑原为南向,即“癸山丁向”。 而在刘门主导下修建的新庙殿堂,则是西向设计,符合《江原形家诗》的寓意,即“乙山辛向”。 这意味着老君庙的方向整整转了九十度。
我曾从风水建筑师蔡洪( Howard Choy )和中国柯贝内拉的角度探讨过这个《江原形家诗》。 他认为,这首诗主要由“形家”(属于形势派的风水专家)来阐释老君山风水的特点,其中说明老子庙建筑群为什么应该向西。 现将这首诗中最具说服力的风水证据总结如下:
传说诗的第三句中的“石室”是神圣的老君洞,也就是老子躲山修之地。 此穴(或汉代崖墓或天然洞穴; 顾颉刚1940年访问老君山时,以为是天然洞穴),旁边的悬崖墓都朝西。 值得注意的是,老君庙的殿宇也是这个方向。 很明显,老君庙殿宇的方向是由乃依“石室”的方向决定的。 蔡洪认为,诗中的“太平座”是老君洞前的平地,是吉祥的露天之地和“焦点”,也就是风水中的“明堂”。 这是诗中第四个提到的老子“丹灶”的位置。 为了纪念老君,现在这里建造了用于燃烧香蜡钱纸的葫芦形香炉。 诗的第五行描绘的是一条环绕老君山的河,老君山面临邕水(南河),邕水如环路西,岷江似衣领环抱。
第六句(五凤和控桥迎仙)是全诗中最神秘难懂的地方。 汤济苍在此注释下确定了舞凤桥和迎仙桥这两座桥,并抄录了两块相关碑文,但这些碑文没有提到老君山。 但蔡洪认为,这首诗的重点是圣地周边的环境,指向老君山及老君山周边环立的四座小山。 卧牛山(据说是老子坐骑青牛的化身)、轩辕山(指黄帝,又称轩黄台)、送子山、旗山(据说张道陵在此插旗斩妖。 因此,根据蔡洪的说法,诗中的“五凤”指的是老君山和这四座山,它们都是迎仙桥梁——前端比较矮小的山(卧牛山),后端比较高的轩辕山,阳山左(送子山),阴山右)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新建老子庙的历史吧。
2021年太岁平安道场(混元殿) /福克斯摄影
1919年,新建工程从混元殿的建设开始。 全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其中描绘了混元祖师像。 他是老君的先天形象,代表着道路本身。 当时,有一位新津人陈宝玉(字孟阶),抱怨刘门选择老子庙的新方向是从家教门发展起来的。 陈氏不满的真正原因是他家祖坟就在新殿附近。 他认为混元殿“压迫”他家的坟墓,影响风水。 陈宝玉以混元殿面对大邑县会影响大邑风水为由,试图说服大邑县军政要员将其撤掉。 但像刘成勋(字禹九,1883-1944 )、刘湘)字甫澄( 1890-1938 )、刘文渊、刘文辉)字自干( 1895-1976 )等大邑官吏都是槐轩门人(而刘晋两流刘氏与小陈的诉求被驳回了。 陈宝玉公然威胁要放火烧老子庙。 所以,老君山的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汤济苍这样写道。 “不久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十八日,全庙被烧毁,元殿、老山门、三皇殿(按下即献伏羲、神农、轩辕) )和斋房寥寥无几。 这是陈宝玉烤的吗? 不。 善男信女们在山庙里祈祷母亲能在天上点蜡烛放火,烧庙里窑里的一捆柴火。 山高风大,水也困难,燃烧了三天多才熄灭。 ”
1923年的大火是老君山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事件。 《江原形家诗》第九句中的“新旬被火烧了”,被理解为反映这次事件的导语——至少汤济苍记录的解读是这样的。 我倾向于把这首诗结合张献忠对老子庙的毁灭来理解。 因为这个神秘的文字显然是在庆祝清代老君庙的重建。 诗句的措辞也不意味着将来会发生老君庙的破坏。 另外,根据六十甲子的说法,“新旬”应该是指包含干支中第一个干支的新的纪年,也就是“新旬”的年份。 一九二三年是癸亥年,次年才是甲子年。 张献忠破坏寺庙的1644年,是甲申年,与“盖新旬中遇燹火”这句话一致。
混元殿终于增建了1926年竣工的——站台和楼梯,在殿堂前墙的两侧打开了侧门。 接着修建的是老君山山顶最主要的建筑物——三清殿,供奉其中一条路气化的三清神。 这座殿的左右两侧还供奉着十二金仙。 十二仙这两个佛教、道二教的圣人都出现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他们供奉在三清殿似乎是四川独有的传统。 成都青羊宫、新津老君山,以及“不复存在于今”的新津玉皇观,都雕刻着十二金仙的神像。 刘止唐在其创作《重修青羊宫碑记》中批评这群圣人“不符合小说,论者罕见”,并说明了他们的身份来历。 “岁十二宫,各含太极; 有道之士不能伪装成形以明其道,求之如泥”。 但无论是青羊宫还是老子庙,刘止唐都没有阻止门人是十二金仙雕像。
1923年火灾后,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师长刘文辉( 1928年任四川省省长)打算大力重建老君庙,增建老君山周边的其他山寺院。 据说他为此印了一万多本募捐簿。 但当时刘门的师傅刘咸焌阻止了他。 刘咸焌告诉刘文辉,如果他以总督的名义公然集资建寺,老君山可能再次遭受10次火燹之灾。 用普通人自愿捐赠的资金重建老君庙即可。 这样做是恰当的。 刘文辉随后将招募单支付给火炬。
2002年老君圣诞节(三清殿) /福克斯摄影
三清殿的建设始于1928年,1931年竣工。 此次募捐启事来自刘啈的孙子——天才学者刘218971932。 向山上搬运梁木是极其困难的。 有时候太难了,人们向在现场主持工程的孙绍纬(字星五)投诉。 汤济苍解释了当时孙子的反应和工程情况。 “孙子闭上眼睛,拱手祈祷。 “希望借力太多,成就建设,成为世界化民。 ’以这种精神振奋,虽然不科学,但终于完成了。 或现在的工伤事故,几乎无药可治,诚信引发,金石为开。 ”孙绍纬是民国年新津最杰出的槐轩门人之一(见拙文《重访新津孙家大院》 )。 新津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刘门重镇之一; 比较有名的门人有孙廷槐、彭润芳,民国有孙绍纬、董绍堂、杨绍典、黄静轩等。
三清殿背面供奉着七真,这个神龛叫“七真殿”。 七真是开创全真道的开山祖师——王重阳( 1113-1170 )的七位杰出弟子。 但老君庙七真殿的缘起相当特殊。 民国十七年( 1928 )九月,重修三清殿时,一天晚上皓月当空,清风徐来,忽而飞来七只白鹤,栖息在古柏枝上,叫个不停,黎明时分飞起,传为“七真朝太上”。 因此,在正殿三清殿的背面,制作了全真七子的鹤越像,并将观众席改名为“来鹤轩”。
第二年3月,两只日本鹿(母子俩)去山里玩了。 这是瑞兆。 但是修寺庙的泥工无知,追着它抓,母鹿吓得离开了,鹿被杀烹饪。 刘焌听后,颇为伤感,写了一首长诗《梅花鹿歌》。 刘咸焌的父亲刘桂文就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州长时,政府在机关养鹿,历任州长后陆续接任。 几年后,刘桂文在任内去世,鹿疯狂逃跑。 老子庙来梅花鹿的那一天,正好是刘桂文逝世30周年。
2002老君圣诞节(八卦亭) /奥尔法克)摄影
三清殿前的八卦亭是老君庙建筑的精华。 建于1926年,内有老君骑青牛像。 三元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及其他神灵,位于老子庙建筑群后部,竣工于1944年。 老君山最有灵气的地方是——老君洞,位于山顶之下,通过刘门更新。 洞的内壁是砖做的,洞内的神龛里放着老君的神像。 此外,槐轩门人还修建了上述儒林祠(又称崇敬祠),主要纪念刘晅和老君庙中其他有功的刘氏大德。 灵祖楼供奉道观保护神王灵官,建于1942年。 这座建筑被“文革”摧毁,今灵祖楼建于20世纪90年代。 最后,有一座从一座佛寺(后来成为新津县救济院)搬到老君山的古老木雕观音像,原本放在接待游客的小房子里。 这就是观音殿(也叫慈航殿)的由来。 这座小殿也在“文革”中被破坏,现在又在重建。
槐门人在新津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慈善活动。 例如,孙绍纬创办了“崇正书塾”,卫乃明、龚晖创办了“复古书塾”。 补习班开设经、史、文学等课程,同时教学生“静养功”,老师教学生静坐,强身健体。 对付不起学费的学生,还减免学费。 门人还在新津修建了复善公所,照料贫困无凭的老人、贫困户新生儿、贫困寡妇和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邀请医生常驻公所,为贫困患者免费提供医药。 贫穷的死者无法埋葬,提供义地,施于棺材。 年末没有米的人,也可以领取米和钱。 每年中元节,“法言坛”(源于刘门的火居道派)读经忏悔、施舍,融化纸钱,缅怀那些死得白白、无后代、死得早的孤魂野鬼。 此外,城关镇、龙马乡有法天善会,铁溪乡、顺江乡有济幽会,普兴有普佐仙坊,都是新津槐轩门人定期举行活动的地方。
戌( 2018年冠巾大法会(斗姥殿) /福尔克斯)摄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门被宣布为非法的“反动会道门”,老君山也失去了它的守护者。 老子庙的宗教活动从此停止,只有汤济苍看守。 “文革”结束后,老君庙终于在1986年重新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1988年,全真龙门派出第20代玄系弟子张至容住持老子庙,老子庙正式成为龙门派道场。 1989年新津县道教协会成立于老子庙,会长由老子庙住持张至容担任。 自此,老子庙的道教活动逐渐正常开展。 张至容大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道士,特别重视道门斋醪科仪的传承。 老子庙成为法事活动极为丰富的道场,以农历二月十五老君圣诞节为中心的“春祈法会”最为盛大。 老子庙在不卖票的情况下,以新津人的灵气和道门的优良传统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发展。 因此,老子庙仍沿用天师的遗训,是新津区唯一一条完全体现二十四治传统的道观。
1993年,大陆和港澳台为祈求国泰民安,举办了“罗天大顒”。 新津老子庙作为四川省南坛分会场,邀请刘门“法言坛”的高功曾道经(当时90多岁)和弟子一起法事,盛况空前,每天参加者达3000多人。 遗憾的是,老子庙与刘门、法言坛的交流一直没有延续至今。 刘氏家族和槐轩门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随处可见,但老子庙道观并没有找到一种友好对待这一文化遗产的模式。
张至容大师和作者( 2019年3月崇州西竺道院) )。
老子庙不是博物馆,而是有生命力的道教宫观。 在张至容大师的带领下,古庙背后新建了气派的斗姥殿,大大改善了道士和信徒的活动空间。 2018年5月,老子庙主办“戊戌年四川道教全真派冠巾大法会”,为来自全省各宫观的60多名新弟子举行冠巾仪式。 还有很多其他的法事活动,这里不列举。 张至容大师、老子庙的道人、居士为道教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老君山最近的发展,也有令人担忧的倾向。 在原来的儒林祠、老君洞、观音洞等地,出现了一些新的名称,这些圣地的原意和作用越来越模糊。 一种道观需要道门本身的“灵炼”和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发展,但要尊重历史。 刘门这段历史给老子庙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缩合穗治和老子遗风的传承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功不可没。 “槐轩文化”潜力巨大,代表着巴蜀地区最正宗的本土文化。 老子庙作为全真龙门派道场,可以挖掘和爱护这片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老子庙里的儒林祠偷了应该恢复; 这不仅体现了尊重历史,更体现了感恩门的优良传统。 佛寺,道观有祠堂,很常见。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邛崃白鹤山鹤林寺有“了翁祠”,至今仍供奉着著名的理学家魏完翁( 11781237 )。
参考资料:
[1]何毅豪《老君山的道缘》 (下),《方志新津》公众号,2020年4月17日。
欧福克( Volker Olles ),欧理源,男,德国波恩人,1998年在波恩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川道教的近现代史与现状、中国宗教中的神圣空间(宗教地理)、四川刘门与法言坛、宫观与民间斋醪科仪、宫观)历史与文化、传统宗教出版业、宗教碑文学、道教环境保护伦理等。
责任编辑:黄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