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01:04:01
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的剧照。
1994年除夕,央视春晚,以《难忘今宵》首歌曲落下帷幕。
电视机前的观众并不着急关掉电视,而是根据节目预告,电视剧《三国演义》播放试映集。
凌晨1点,央视开始播出刘、关、张三兄弟相识的《桃园三结义》节目,以及潘统与曹操战舰连线、放火赢得战斗的《连环计》节目。
新年开始后的两个半小时内,人们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到了烽烟四起的三国时代。
8个月后,完整版《三国演义》在中央电视台用一套黄金文件播出。
据央视官方统计,首播当天,该剧全国收视率达到46.7%。 截至全剧结束,平均收视率为23.5%。
这意味着每次播放《三国演义》,大约有3亿观众在电视机前。
当然,这虽然与当时电视节目的稀缺性和娱乐方式的单一性相关,但足以看出《三国演义》这部剧在人群中的影响力。 说起来,在互联网还没有兴起的过去,播放量这个“掺水”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70年代开始的“三国”编剧
到这个版本为止,国内很少有《三国演义》的电影改编。
1975年,香港TVB以曹植的故事为蓝本拍摄了《洛神》。
其中,只简单地提到了曹丕与曹植的纠葛,对三国整个历史背景的陈展寥寥无几。
次年,同在香港,电视剧《三国春秋》涉及桃园三结义到白帝城托孤的历史。
虽然耗资巨大,但由于视角的限制,这部剧最终没能表现出三国时代的恢弘和宏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内地产生了一系列三国改革编剧。
《蔡文姬》 《华佗与曹操》等影片根据史实提炼了那个时期的人物,戏剧性地演绎了出来。
1985年的电视剧《诸葛亮》也因尊重历史而受到观众的好评。
到了20世纪94年代,《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翻拍相继完成后,央视决定把小说《三国演义》搬上银幕。 于是,1994年花费了8000多万元,前后人员共计约40万人完成了电视剧版《三国演义》。
剧中宏大的场面和演员们细致的表演,共同征服了热爱三国故事的观众。
此后,电影界仿佛发现了“富矿”,不断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吸取素材,即使是以人物表现为重点的《貂蝉》 《武圣关公》,后来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三国》
然而,可悲的是,至今为止,在观众心中,似乎还没有一部三国影视剧能超越1994年的版本。
1994年版《赤壁》,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从来不容易。
末流小说被拍成一流电影的概率似乎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一流小说被拍成好评如潮的概率要高得多。
因此,如何通过文字和影像这一完全不同的载体,困扰着创作者们。
对于1994年版《三国演义》的编剧来说,这也是同样的难题。
幸运的是,负责剧本的六位编剧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找到了应对方法。
他们将原作的120集内容,整个84集电视剧——分为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南征北战、三点归晋五个部分。
除了保持叙事框架的一致外,他们在形式上也采用了原著中使用的章回体。
总监王扶林认为,既然改编自小说,在思想倾向上就要与原作相契合。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操作方式其实有点冒险,不仅要求编剧有足够的控制结构的能力,而且对故事选材有很大的信心。
但通过电视剧,观众彻底知道了这六位编剧的高明之处。
可以看到三顾茅庐、赤壁战争、博望坡的焚烧等,都强调了原作中最精彩的部分。
在原作中不那么重要的故事也被优化和削减了。
这种凝练浓缩的剧情设定,升级了小说中原本就有的戏剧冲突。
例如,在小说中,刘、关、张三人的熟人是被贴在招募名单上的酒家,而在剧中,三人在酒家“不打陌生人”,就有了后来的桃园结义。
忠实于原作,加以合理化改编,为《三国演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是一部历史剧,其场景、服装、道具也是影响该剧上限的重要因素。
美术师何宝通为了还原场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收集和研究史料。
无锡三国城的“吴王宫”、涿州电影城的“铜雀台”,基本忠实完成了历史场景的复刻。
演员身临其境,自然能更好地领略历史情境,展现精彩表演。
1990年8月,剧组开始选定演员,到第二年5月完成选角。
以现在这个时间周期,整部电视剧可能都拍摄完了。
剧组过于庞大,不得不采取《三国演义》的拍摄由总导演负责,导演分头拍摄的制度。
但是,如何分配演员角色,让剧组又遇到了难题。
最后,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这六个主要人物的演员保持不变,剩下的演员决定随时根据拍摄流程进行调整。
于是,可以三个人一起扮演角色,一个人分角色了。
三个人共同演出的角色是赵云。
第一位演员杨凡,在赵云与刘备初次见面、随后两次获救的场面中演出。
但是,由于拍摄期间的问题,他不得不向剧组告别。
直到赵子龙(赵云、字子龙)浴血奋战长山坡,演员才改为张山。
骑马出入的场景,张山拍了好几次。 在采访中,他说:“当时的剧组要求质量,所以必须用简单的动作拍摄好几次。 不像现在这样坐在减震器上,摄影一起跑。” 赵云步入老年,演员侯永生经常演绎他宝刀未老的感觉。
剧中,他一个人打了韩德父子五人,随后力战姜维。
三人扮演的——在拍摄中的不利之处,通过剧组巧妙地解决了。
不同的演员表现出赵云不同的一面,英气逼人,气血运行旺盛,总是益壮,小说中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还原。
固定的演员自不必说,他们的表演已经成为某种经典的——,从年轻人制作的鬼畜视频的内容中,可以一窥一二。
电视剧的第一部分,刘备和曹操是主角。 孙彦军饰演的刘玄德(刘备、字玄德)充分体现了蜀国统帅的优柔寡断。
而国安饰演的曹操,借《青梅煮酒论英雄》等桥段,烘托了一代枭雄的气质。
此外,导演还适时地将曹操的诗《三国演义》 《蒿里行》插入剧中,揭示东汉末年人们闲谈少的环境和曹孟德(曹操,字孟德)的野心。
该剧的“脸书化”让观众了解到更多立体、更丰满、更真实的三国人物。
之所以在《观沧海》中改变演员生涯,是因为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 在接受角色之前,唐国强素被称为“奶油小生”。
人们并不看好他的表演,但他意外地非常准确地诠释了诸葛亮。 青年时英姿飒爽,老年时壮志未酬,但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诸葛亮骂王朗”是B站鬼畜区恶搞视频的源头。
把骈句、散句组合在一起的“没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是印章和段子中经常使用的要素。
但对当时的观众来说,书中所描写的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就应该如此。
此后,唐国强也成功转型,得益于诸葛亮,而他塑造的诸葛亮也成为后人不可逾越的影视剧经典角色之一。
1994年版《三国演义》的宏大场面和演员们细致的表演,征服了热爱三国故事的观众。
在小说和正史之间摇摆不定的翻拍剧
1994年版《三国演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主创们对原作小说的合理解读和再创造。
此后的三国题材影视剧大多只是从小说中提取一些人物和要素,进行改编和戏言。
到2010年,导演高希希拍摄了电视剧新《三国演义》。
在接受采访时,高希希表示,自己拍的既不是正史,也不是小说,“对历史人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视角,重新提炼价值观”。
该剧未见黄巾起义、十常侍乱政等重要事件,刘、关、张的结义也只剩下10秒。
剧情一开始,是一个紧张刺激的曹操暗杀董卓的插曲。
与1994年版相比,新《三国》确实更重视故事性。
在塑造人物方面,高希希从“拥刘曹”转变为“坐曹刘”,在剧中塑造了更加朴素的乱世英雄。
但是,珠玉在之前,新《三国》开始发行后,一直在与1994年版《三国》进行比较。
也有人认为这个剧对台词的处理是错误的。
新《三国演义》出现了非常多的现代表现方式和横向名言。
曹操见到赵云时,说“我爱他”,吕布说的是“酒少知己千杯”,刘备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也许,制作者的本意是用通俗文化引起观众的共鸣,结果观众就不买账了。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新《三国》在描摹战争视觉场景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用全景展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在欣赏战斗画面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三足鼎立”的格局。
电影《三国》也同样在大场面下功夫。
《赤壁》由吴宇森执导,他一直谈到在长坂之战中曹操会从华容道回到江陵。 但是,电影上映后,在豆瓣上只得到了6.4分。
但吴宇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古装电影,憎恨太多,灰色思想太多,他们想看到活泼有生命的东西。”
所以,吴宇森说,无论内部评价如何,《赤壁》至少结束了他拍摄的初衷。 “我也要向世界展示,证明中国也有拍摄好莱坞式大作的能力。 ”
这几年非常火热的三国题材剧是以司马懿为主角的《赤壁》。
该剧引发热议的最重要原因是给观众一个全新的“旁观视角”,一窥三国历史。
在以往关于三国的戏里,司马懿经常被人忽视,但其实她与三国知名人物的交往甚多,这个角色就是人们所忽视的“草蛇灰线”。
只是,也有人认为,这部剧对权谋的描写不是有意的,《厚黑学》并不是三国历史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上,三国题材的编剧层出不穷,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是1994年版《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看过这部剧,我发现剧中的珍品,除了宣誓生死与共的兄弟情义、乱世英雄的豪情壮志、舍身为国的深邃大义之外,还有剧中人身上的理想主义特质。
年轻的时候,人们为了领略英雄的气势看到了三国。 中年时,人们读三国,往往体会什么是忠孝仁义; 到了老年,人们就会明白三国所承载的世事变幻的寓意。
对创作者来说,挖掘新的角度,做出新的表达是肯定的,但借三国之壶,阐述不属于三国故事的价值观,实在是太遗憾了。
虽然小说《三国演义》本身也有缺陷,但正如鲁迅在《三国演义》所评价的那样,——“即使是写作者,也非常失败,企图展示刘备之长,如假如假,近乎诸葛的智慧之多和妖怪”,是我们所珍惜的
1994年版《中国小说史略》虽然不足,但已经成为经典。 那个结尾《三国演义》唱如下。 "黑暗着剑影,对着鼓角远远地叫着,眼前扬起一张张生动的脸,抹去黄尘古道,荒废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熟悉的名字。"
但是,现在,这些被浪花冲走的英雄,可能会再次回到浪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