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友玩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曹操在邺城十多年了。为什么曹丕一登基就迁都洛阳?

时间:2023-01-03 01:44:01

正文约5000字阅读需要13 min

要问古今兴废的事,只看洛阳市。 如今,河南洛阳城境内,两座古代洛阳城址静静地矗立着,静静地记录着繁华的过去。 与隋唐洛阳城遗址的雍容华贵相比,汉魏洛阳城遗址显得更加沧桑,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白云苍狗,热闹易逝。 这座建于西周时期的古城,在540多年的都城时代反复沉浮,屡遭破坏。 所幸其生机不减,成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多国政权的首都。

曹操在邺城十多年了。为什么曹丕一登基就迁都洛阳?

汉魏洛阳城遗址。 来源/纪录片《国宝档案》截图中的“生机”之一来自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 董卓进京,废帝鹊后,躲避征伐关东联军,在退守长安前向洛阳放火。 “烧毁宫庙官宅,二百里内无复婴遗存”。 千年古都,拂去火炬; 因此,汉献帝回东后,也只能留在城西故中常侍赵忠宅。 洛阳宫的重建始于武帝曹操,后成为文帝曹丕,兴于明帝曹叡。 建安元年( 196 )曹操迎驾天子,借颍川之利,以“奉天子令不臣”为由,经略河南。 九年( 204 )曹操攻陷冀州、拔魏郡、下邺城,将政治军事重心转移到邺。 到十八年( 213 ),曹操“入公为魏王”,建立魏王国,“建于魏社稷宗庙”。 尽管如此,曹丕还是决定建都洛阳,取代汉祚。 兜风十几年,洛阳再次夺冠。 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能放弃曹丕经营了十几年的邺城重新选择它吗?

如何选择都城,虽说是“放弃”,但反而不妥。 因为曹魏名义上的都城,共有五个。 方案《三国志文帝纪》 :“曹丕改县为许昌县。 ”裴松之注引《魏略》曰:“长安、偈、许昌、邺、洛阳改五都……” 可见曹魏五都分别为偲、许、邺、长安、洛阳。 除首都洛阳外,其余四个都可以理解为“陪都”。

曹魏五都。 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为什么要选这五个地方? 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注》年:“魏复于汉祚、洛阳,偈为先民本国,许昌为汉之居,长安为五京遗址,邺为王业基础,故号五都。 ”长安不仅受到西汉首都的排挤,而且受到关中、陇右地区军事重镇的排挤,具有战略意义; 而谯县虽是曹先生的祖籍,但收效甚微,专为曹魏迎合汉代流行的五行学说而设。 相比之下,许、邺、洛阳三都曾担任曹魏政权的军事、政治中心,地位也相对较高。 从汉献帝迁都到许,这里是朝廷所在地。 曹操为汉司空,开府治事,谋河南,还是需要汉政府发号施令。 对于这种情况,曹操很不满。 在割据势力林立的情况下,想以中原为北,以郀城为基础。 但北方确定后,郀城的条件已经不如洛阳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任何朝代的房子,都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有利的地方。 首都的选定一般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总体形势,相反首都的位置也会对之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曹魏政权由许迁往邺,由邺迁往洛阳,正是为了应对各种形势。 在此前提下,综合经济、战略、地理、政治等多种因素,可以得到“最优解”。

从许都到邺城曹魏政权的发展,离不开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建安元年( 196年),曹操向天承诺。 迄今为止,徐县因颍川治下,政治资源优越。 于是曹操命荀彧主持典礼,并请来了许多“汝颍奇士”为己所用。 汉朝时,河南地区的发达地区属于洛阳一带; 但也因此受到董卓毒害,成为乱世各路军阀争夺的焦点。 许昌远离这种纷争,破坏程度较轻,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奉天子”之年,曹操采纳枣祇、韩浩的建议,一边投入军队,一边招募流民约定屯田。 同时兴办水利工程,挖掘运河粮食道路。 这非常有效,“到时候,岁将大有收获”,“得谷百万杯之杯”。 打败袁绍后,曹操历经数年攻破冀州,拿下邺城,开始了曹魏政权的第二阶段。

电影中,奉天子令不臣的曹操。 来源/电视剧《三国》截图曹操将自己的霸府(从司空府到首相府)搬到邺城无疑是明智之举。 另一方面,随着曹操权力的越来越大,与汉献帝和旧臣民的矛盾逐渐不可调和。 据了解,国舅董承以献帝“穿敕令”为由,与刘备、种集、王服等朝臣勾结,图谋曹诏。 另一方面,袁绍虽然死亡,但袁氏的残余势力还存在,仍然掌握着不小的力量,随时都有反击的可能性。 加上虎视眈眈的乌桓、鲜卑各部,曹操大概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逐一清理。 曹操建安五年( 200年)打败袁绍,建安十三年( 208年)终于平定北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不是以郀城为基础,曹操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综上所述,邺城成为曹魏政权根据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邺城在交通、地理、经济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曹操在征讨北方其他割据政权时开了先河。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夫邺倚太行,阻汉、滏,夏、商时固有于其地者。 战国之世,赵以此拒秦,秦也以此并吞赵。 汉末袁绍不能有这个危险。 进入曹操,可以雄踞中原。 太行山脉西麓地势险峻,兼有州防屏障,东麓地势平坦。 耶城住在这里。 北经邯郸直达幽州首府,南渡黄河到河内、东郡,毗邻青、冀州、徐三州。 除陆路外,邺城还与漳州、洹、黄河等水系相连。 曹操移居该地后,继续兴修水利,挖沟筑路,充分挖掘邺城水陆交通网络,提高提高了钱粮物资运输效率。

耶县及其周边水系。 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邺城不仅是北方的交通枢纽,也被誉为“天下重资”,经济条件不言而喻。 有河北平原和诸水系的加持,邺城自先秦以来就以物产丰富、人口密集、储备充足而闻名。 曹魏经学家卢毓(据卢植之子)评曰:“东河以上,自西河以来,南河以北,易水以南,膏土千里,天地之会,阴阳之交,谓神州也。 ”冀州优渥的水土资源使邺城发展迅速。 邺城的发达进一步带动了冀州。 汉末乱世,“冀州人民殷盛,兵粮优足”“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郀城的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特别是在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时期,邺城凭借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乱世中的必争之地。 汉末袁绍从冀州获悉,其谋士沮授曾绘制战略蓝图。 “黄巾狡乱,黑山横行霸道,举军向东,青州就稳了。 讨论黑山,张燕就可以消失了。 回到北方首都,公孙一定服丧。 震荣狄,匈奴必从。 合大河之北,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百万人之士,大乘西京,在洛邑修宗庙,号令天下,讨未复,谁能与之为敌?”袁绍无奈掌握优势,被曹操击败而后者在击败自己最大的敌人后,也曾举手表示,下一次是否会继续北上,一口气解决袁氏的残局? 还是乘胜南下,讨伐荆州刘表和气候逐渐变化的江东孙氏? 面对曹操的犹豫,荀彧力主前者说:“公急引兵先定河北,再修旧京,南临荆州,若责不进,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 ”。 在劝说下,曹操“远交近攻”,多次打击北方的袁氏残党和刘表。 同时册封孙策结婚,试图暂时稳定江东孙氏。 曹操把今后的作战确定为“先北后南”后,利用郀城的交通优势进行了作战。 历史上,曹操多次北征,以邺城为中心。 进行战斗后,他马上返回耶城进行修养和补给,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

曹操以邺城为中心出兵平定了北方的形象。 来源/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如果曹操继续坚持都许,将面临“汉臣反击”和“运输不便”两大难题。 更重要的是,许都受到来自荆州、江东的威胁。 就像官渡之战前夕,孙策“阴袭徐”刘备在荆州居住时,也曾劝说刘表袭击许都。 这些雄鸟虎视眈眈徐都,不仅是天子居住之地,名义上的“汉都”,也是曹操的老巢,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交通优势。 是的,曹操把大本营设在邺城,可以有效防止南方势力的偷袭。 曹操在耶城,可以兼顾约定。 即使临时发生变化,他也能带领军队迅速奔赴战场。

从邺城到洛,徐以定都邺城好处多多,曹丕即位后,把洛阳定为实际意义上的首都。 这是曹魏政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乍一看,这好像是曹丕的决定; 事实上,曹操还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曾想把军政中心搬到洛阳。 日本学者安田二郎也认为都洛阳是曹操的既定方针。 建二十四年( 219 ),曹操败汉中,“率军回长安”,十月“军回洛阳”,次年正月再次“抵洛阳”,即旋即“崩洛阳”。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王更修治北部尉廪,令太古。 ”。 又说:“太祖自汉中至洛阳,始建始殿。 ”。 曹操年轻时担任过洛阳北尉,他下令修缮自己以前的办公室。 无可厚非,但其所建的始殿,日后成了曹丕、曹叡的“朝群臣”之地。 这不是暂时的意思。

电影中,曹操将在洛阳宫殿举行宴会。 来源/电视剧《军师联盟》截图据历史学家陈苏镇介绍,“重要性仅次于建始殿的两座建筑(指崇华、嘉福二殿)”应该也是曹操时开始动工或筹建的。 )。 崇华殿是文帝的理政之地,如同“办公室”。 曹丕临终前在这里任命司马懿、曹真、陈群为辅政大臣。 关于嘉福殿,为此建造卧室。 这些重要宫殿出自曹操之手,足见他对洛阳宫重建规划的重视。 另外,汉中太守张鲁投降后,曹操将汉中数万户人家迁移到邺城、洛阳,也可以说明曹操晚年对洛阳的刻意经营。 曹操的这些举措甚至可以说“向世人表明了将洛阳恢复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意向”。 就这样,曹丕刚祚后来继承父亲的遗志定都洛阳,继续向河南地区迁移许多士家。 曹操、曹丕父子对都城的选择,揭示了曹魏政权战略重心的南移:北方决定较大后,邺城的作用相对下降; 面对东吴与西蜀结盟,曹丕定都洛阳,能更快、更及时地应对吴蜀两国。 这与曹操以郀城为王基之地的逻辑相符。 洛阳既然能成为东汉首都,其经济、地理、政治优势不言而喻。 应该更加重视曹丕迁都洛阳,对曹魏政权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一是更好配合南下战略。 邺城的交通优势固然突出,但曹丕征讨东吴,却鞭长莫及,不如洛阳乃至许昌方便。 综上所述,地处江东的孙策曾“幕后黑手”,表明江东对许昌可以形成一定的威胁。 反过来看,曹魏出兵许昌、洛阳,就能迅速收兵,利用周围运河运输的优势,有效打击东吴。

洛阳周边河流分布图。 源/周勋《曹魏至北魏时期洛阳用水研究》换言之,许、洛也同样可以承担交通枢纽的地位,减轻物资、粮食、物资运输上的压力。 历史上,曹丕多次征讨东吴,都是以洛阳、许都为根据地。 因此,曹丕代汉以后,多年受到冷遇的许都反而有兴盛的趋势,承担着都城的部分军政职能。

曹丕广陵之战形象。 资料来源/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曹丕三道征吴路线图。 来源/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二来自曹魏正统观的宣传。 洛阳历来被认为是“天下之内”,占有地理上的正统。 参照上述引用,沮授向袁绍提议“在罗邑复原宗庙”,荀彧主张“修复旧京”。 诸葛亮在北伐前创作的《出师表》也以“兴汉室又在旧都”为口号。 可见,在天下学者心中,洛阳的正统地位已深入人心。 曹丕代汉仍面临一些压力,所以他迁都洛,提高许昌(汉帝居住之地)的政治地位,可以有效地宣传其法统和地理上的双重正统。 另一方面,偏安的吴蜀两国,由于缺乏地理上的正统性,被迫做了很多遥领和虚封本国的官员,表明了“不弃土”的决心。 (详见凉州是曹魏的地盘,刘备怎么能任命马超为“凉州牧”?) 顺便说一下,洛阳在汉代被称为“雒阳”或“雒邑”。 汉以火德自居,“洛”去“水”,加上“隈”。 至曹丕代汉,以土德自居,“土、水之牡也,水得土乃流,土得水柔。 故除‘阳’外加‘水’,改‘雒’为‘洛’”。 以火生土,为相生五德,比喻汉魏交替为和平禅让,两者有相生关系才能证明魏正朔。 但洛阳有“水”、水克火、“灭火”之意,这又成了五德相胜……

文献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72,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19.93,陶贤都: 《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参考文献222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作者:瀛洲海客编辑:邓汝濛【声明:本期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 如果来源表述错误,或者怀疑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马上改正、删除。 谢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