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08:17:01
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她们说,银发人生依然可以“乘风破浪”。
已经退休的乔荣掌握了伤病学瑜伽,成为了“瑜伽馆年龄最大的瑜伽老师”。 与古稀相近的许宝坤,从零开始学习如何打太鼓,银发摇滚登上央视舞台。 72岁的天蝎座奶奶王焽,在选手跨界学模特、拍短视频,脚踩25厘米高跟鞋亮相国际时装周。 年近八十的沙井村村民史庆芬,出版了两本近八十万字的村史,练书法、写写随笔、调研是她老年生活的日常生活。
她们接受衰老。 接受自己逐渐白发苍苍的头发,接受自己不灵活的身体、逐渐衰退的记忆力、以及渐渐变差的体力。
但她们拒绝受年龄的束缚,选择再次上岗,解锁陌生的领域,实现年轻时没有时间去追求的梦想,学习更多的知识,创造更多的乐趣。
在重阳节前夕,南都记者与4位“乘风破浪”的银发奶奶合影,畅谈不惧年龄的老年生活。
王焽正在北京国际时装周上走秀。
没有年龄感的“蝎子奶奶”跨界:超越古稀多次亮相时装周
“先用防静电的梳子整理头发,再用发胶(简单定型),然后开始编织……” 在这个观看数超过2000万次、点赞数超过60万次的短视频中,一位白发老人对着镜头爽快地编着头发,缠着头。 评论区有年轻人的信息:“我一看就废”。 如此低难度的编辑,是72岁天蝎座奶奶王裴的日常生活。 做个精致的发型,在拍短视频之前,王要戴上珍珠耳环,给自己化个淡妆。 她说:“虽然上了年纪,但必须好好收拾自己,从头开始。 ”。
1964年,原本就有舞蹈梦想的王焽因“个子太高”被湖北省篮球队选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花样游泳项目,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需求很大。 一个偶然的巧合,来自篮球运动员的王焽成为湖北省花样游泳队教练,两年后,她被选为中国国家花样游泳队教练。 这一年,王绯37岁。
“竞技体育真的很艰苦。 我当教练的那几年,几乎和外界隔绝。 每天都在想:“该怎么练习,音乐怎么选择,怎么安排才能和别人不一样呢?” 直到61岁完全退休,王才有时间做自己的事。
退休后,物业的工作人员给她报了社区老年大学,建议她“这么高,就报时尚班吧”。 就这样,王再次跨界进入时尚模特领域。
从舞蹈到篮球,从篮球到花样游泳,从61岁开始学习模特,这对王来说很难“跨界”,但她并不害怕。 “我练习了舞蹈,打了篮球,之后教了花样游泳,还在国家队当了教练。 所以我肌肉控制、肢体协调能力很好。 ”贝聿铭说,一切学到的东西,一切经历都沉淀在心里,成为人生重新开始的底线。
64岁时,王泱以优异成绩入选武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时尚二队。 在比她小十几岁的队友面前,她一点也不胆小,很快被任命为时尚二队队长。 每周,王沛都会自己开车去球队组织训练。 2019年,她受邀参加北京国际时装周,穿着黑色短裤,脚踩25厘米高跟鞋,银发玫瑰在t台华丽绽放。
“我找到了最喜欢的事情。 我会认真努力的。 ”在表演练习的间隙,王炃拾起了对舞蹈的爱。 有空用手机拍下自己跳舞的短视频,上传到网络上。 除此之外,她还喜欢唱歌,2021年参加了央视越战越勇节目,演唱了《给我一个吻》。 播出后反响强烈,王笑着说:“我去录节目的时候,人们不相信我‘70岁’。”
王烧在几个平台上开设了账号,取名为“爱时尚的蝎子奶奶”。 她在账号上分享自己的舞蹈、日常表演、维护经验和对生活的感谢。 在每条推文和视频中,她都穿着得体优雅。 马甲、大衣、旗袍、连衣裙、披肩、香云纱……72岁的王烧从未穿过刻板的“老年人穿的衣服”,所有的服装都经过她精心的选择和搭配。 “虽然我这个年龄了,但是不会穿那么旧的衣服吧。 我选择合适的衣服。 只要能穿,穿得漂亮有什么不好?”
时尚之王。
王爱美,一直在追求美。 她说,岁月从不败的美人,一个人追求美,要获得美,对自己有信心是最重要的。 她问我,你这么美,为什么不把头发染成黑色? 王烧非常坦率,她接受了自己逐渐衰老的外表,“人总是自然规律,你无法抗拒。 ”
接受衰老不仅意味着接受逐渐变白的头发,还意味着接受不那么灵活的身体、逐渐衰退的记忆力和逐渐变差的体力。 即使是选手出身,王也无法与时间抗衡。 “我本来动作就很快,有一天啪的一声摔了一跤,把桌子推翻了。 ”后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年轻了,工作必须稍微放松一下手脚。 “以前不到50岁的时候,父母还在,所以我认为生死是很远的事情。 ”现在,王绯已经过了古稀。 他并没有对变老感到不安,而是说:“从现在开始,我感受到了那个词被称为‘来到人的世界’。 既然来了,就轻松地往前走吧。”坦率地选择了接受。
其间,一位北京摄影师在嘀嘀打车上发布了王沛的视频。 被王沛的优雅和自信感动,联系她免费拍照。 拍摄结束后,摄影师依依不舍,约好了王焽,过一会儿再来拍一组。 王绯笑着说,也许是自己内心的“无龄感”感动了她。
“无龄感”由作家三真提出,意为人不受年龄限制,顺从自己的内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保持年轻的生活态度。 王焽很喜欢这个说法,她认为自己想到的是“没有年龄”的生活。 即使上了年纪,也要继续保持好奇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关于未来的计划,王熙说,他可能会考虑从武汉搬到北京。 因为家人都在北京。 “北京也有(时尚队)。 我的年龄也上升了。 )武汉北京)向两边跑能量也来不及。 ”但是,除此之外,她也没有任何打算,“我现在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将来必须完成什么。 ”对王来说,现在的每一天都是生活中最年轻的一天。 永远保持好奇心,认真度过一切现在,是王焽现在的生活方式,也是她对未来老年生活的期盼。
许宝坤在外甥孙子的婚礼上演奏太鼓。
穿着拖鞋敲鼓摇滚,66岁的农民奶奶登上央视舞台
脚踩塑料拖鞋,上身自由穿粉红色t恤,手指灵活地将摇杆旋转两圈。 “铮铮——”棒掉了,随着叮叮的一声,摇滚乐队beyond的经典歌曲《光辉岁月》在这位白发老人的棒下响起。
老人名叫许宝坤,很多人都叫她“广西杨奶奶”。 这是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账号的名字。 账号是儿子开设的,发布了很多许宝坤练习打鼓的视频。 有时,许宝坤也在上面现场打鼓。
许宝坤今年66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在学架空鼓之前,她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田间地头和家两点一线。 “出去干农活,回家吃饭,看电视,然后睡觉。 ’她说以前没有学过娱乐和乐器。 年轻的时候,许宝坤和丈夫一起出去打工,在北海、南宁、钦州等地做水泥工。 打工累了,家里还有两个儿子,生活压力不少,“没工夫想什么爱好”。 回到家乡后,许宝坤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变化。 和其他村民一样,做农活、看电视、聊天、睡觉几乎是她的全部生活。
去年3月,小儿子杨河回老家了。 杨河从小就喜欢音乐,自己组了乐队。 为了让父母的生活更快乐,他特意带了套鼓回去,用手教父母打鼓。 一开始,许宝坤在厨房做饭。 妻子在房间里跟着儿子学习了打太鼓的方法。 “他的手脚比我还笨啊。 ”许宝坤笑着回忆道。 当时,老伴怎么也跟不上节奏,手脚不太协调。 她从厨房出来看到了这一幕,忍着笑自己坐下来试了试。 她想看看打鼓真的有那么难吗?
没想到,许宝坤手快,节奏不那么流畅的声音响起,她对架子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儿子在家的时候,教了两个手把手节奏型,所以她坚持每天练习。 儿子出去工作后,她录下了自己练习的视频,让儿子远程指导。 “大约一两个月后,整个《桥边姑娘》首歌就可以打下来了。 ”许宝坤说自己很高兴,就像看到作物熟了一样高兴。
6月,许宝坤侄孙结婚,她首次登台,为侄孙献歌祝福。 手法还有点腥,但观众席上的客人都很佩服。 “现在村里的小朋友见到我就开玩笑,说我是来敲鼓的。 ’邻居们有时也来她家,想和她吵架,但很少有人坚持。
“一开始我觉得学习很难。 但是我决定闲下来练习,锻炼身体。”每天中午吃完农活,吃完午饭,许宝坤就在架子鼓前坐下来练习一会儿,老伴儿站在她身边看。 如果天气不好不能出去务农,她也会在家里打鼓。 “我现在不怎么看电视。 这比电视有趣多了。 ”许宝坤说。 不仅如此,打鼓还治好了她多年的颈椎、腰椎疼痛。
2021年7月,儿子杨河给她开设了一个短视频账号,取名“广西杨奶奶”。 许宝坤录了鼓的视频后,交给儿子剪辑、释放,有时儿子会给她带舞蹈。 在平台上,她的鼓视频获得了最多83万条以上的点赞、5.9万条评论。 许宝坤表示自己很喜欢看评论区,很多网友称赞她,“活到老,学到老”。 当然,在评论区,也有人说“这么大年纪不工作”、“不擅长带孙子”等,但许宝坤并不介意“我知道这些说法是错误的”。
许宝坤被邀请录制央视节目。
去年10月,许宝坤受邀参加央视重阳节晚会。 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 今年,许宝坤再次受邀录制天津卫视《跨时代战书》,用黑色皮衣叱咤舞台。
从开始学习架子鼓到现在,徐宝坤已经能出30多首新老歌,如《光辉岁月》、《孤勇者》、《啊牡丹》等,但现在他已经开始学会看鼓谱了。 对未来,她坦率地说并没有要求太多。 “我没想会变成什么样,有空的话就练习玩。 每次敲鼓都高兴就好了”
史庆芬在家用电脑写作,身后窗台上放着她和老伴的书法作品。
退休后,他写了80多万字的村史:“上了年纪,想为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
刚开始写书的时候,66岁的史庆芬用钢笔在稿纸上写字,身后的窗台上放着一堆堆高高的纸质资料。 她只有初中文化,既不会新拼音,也不会操作电脑。 但是用钢笔写太累了,反复涂、修改、抄写,才写了30多页,史庆芬坚持不下去了,觉得“实在力不从心”。
这位66岁的老人没有放弃。 她咬紧牙关,决心学习电脑类型,用现代化的办公工具完成自己的梦想。 ——给度过了自己大部分人生的村子写了一本书。
她做了拼音对照表,把新拼音和她学的旧拼音一一对应起来,做了表贴在墙上。 每打一个字就抬起头,眯着眼睛在表上找出需要的拼音,说“yi、yin、ying”,然后低头看电脑键盘,用一根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敲键盘,文字就会慢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为了激励自己,她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小目标”,今天出2000字,明天出2500字……两本80多万字的书就这样艰难而缓慢地诞生了。
“沙井村从40年代开始陆续接待考察团,改革开放后,十多位中外学者陆续来到沙井村考察、调研、执笔。 ”史庆芬年轻时在沙井村村村委会工作,看到这么多外来学者在自己的村子里写书,她心里也有了一个想法。 “外国人会写。 我们知道作为沙井村的一员,更全面更有发言权。 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记录呢?”为自己的村子写书的想法在史庆芬心中扎下了根。 从1996年开始,她开始有意识地积累资料,准备写村史。
2007年,史庆芬62岁,她向村委会提出辞职申请,全身心地投身于村史写作。 写村史的那几年,史庆芬说自己的生活就像上班一样,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吃完早饭,坐在电脑前开始打字。 需要查阅资料的时候,白天坐公交,整天泡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晚上回去写文章,坐到电脑前就11点。 史庆芬的家里放着一叠微黄的小纸条,都是当时请管理员帮忙检索资料时写的便签。 她有时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凌晨三点也马上爬起来,打开计算机记录。
“有人说老年人必须变老,我不喜欢这个说法。 参加学习、公益、写作,我能做的还有很多! ’2013年,她在68岁的时候写完了第一本书《沙井村的变迁》。 2013年,更一般的村史《沙井村纪事》出版。 两本书各有40多万字,均被北京顺义区档案馆收藏。
史庆芬作为作者之一被邀请参加本町的新书发布会。
出书7年过去了,今年已经77岁的史庆芬还没有闲着。 南都记者采访她时,她刚从外面回来,她给记者寄来了几张书法作品的照片。 “上午我去裱我的书法作品了。 参加金秋十月书法作品展。 ”除了写作,史庆芬还喜欢练习书法,多次学习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她参加文学社团,经常在线聚会,一起聊天写诗。 偶尔她会和老伴一起去爬长城、逛公园、参加趣味运动会。
“我前两年和媒体公司合作,给人打工。 ”史庆芬笑着说。 “我们区委的宣传部门有人知道我写了村史,就把我推荐给了一家媒体公司。 ”从2018年开始,史庆芬与公司合作,在北京周边村镇进行调查、创作,记录了村镇变迁的历史。 虽然总是在外面跑来跑去,度过了一整天,但史庆芬还是很高兴。 “下乡采访和我写的一样,都是描写家乡,不忘乡愁,不忘过去。”她非常自豪,自己不考虑工资就答应了。 因为“我想去帮忙。 为家乡、为村庄效力,总是让我充满活力! ”
年近八十,史庆芬也经常感慨,年纪大了,体力远不如以前,晚上不能再熬夜工作了。 打羽毛球的时候也跑不动了,所以老伴儿需要把球“送到自己的拍子前”。 但是,她没有遗憾,也没有不安,“时间过得太快,一眨眼就过去了。 但是没有浪费时间,每天都很充实。”她说自己老了,但想为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 史庆芬还在继续写作,写自己,写家庭,写故乡。 她说:“只要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夕阳也一样美丽。”
对乔荣来说,“一字马”不值一提。
“馆里最老的瑜伽教练”“退休练习瑜伽再就业”“学习是一生的东西”
“我是瑜伽馆最老的。 我比一个教练的妈妈大十几岁。 ”在电话另一边,今年59岁的瑜伽教练乔荣笑着说。
瑜伽教练不是约翰本来的职业。 她曾经是一位银行职员,退休后呆在家里。 对她来说,能成为“馆内最年长”的瑜伽教练,真是意外之喜。
在别人眼里,年轻时的乔荣无疑是“卷王”“工作狂”,拼命工作。 退休后,她也没空,不想被年轻人落在后面,所以决定去健身房健身、跳舞。 但是,毕竟上了年纪,没有多少基础,努力继承着“三郎”精神的乔荣,果然让自己生病了。
“我伤了腰。 脚也受伤了。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骨囊肿、远端骨髓水肿,双膝关节有积液,右侧腓肠肌也有积液。 ”想起当时受伤后的事情,她感到内疚。 “那时坐不上巴士,也做不了晚上睡觉蹬被子那样简单的动作。 ”乔荣说,当时觉得自己“完了”。
也有人建议她练习比较静态温和的瑜伽。 正好在她去的健身房有瑜伽课。 于是,乔荣放弃了健身舞蹈,练习瑜伽。 上了一段时间的瑜伽课后,她又报名参加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瑜伽康复理疗课程,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学习了人体的3D解剖、简单的理疗方法。 从那时起,她在瑜伽路上的学习之旅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练了三年左右的瑜伽后,乔荣的髋关节疼痛习惯明显改善。 那时,她发现身边有很多同龄人,被腰腿疼痛等身体问题所困扰。 “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我想帮助和我同龄并被膝关节和腰腿疼痛困扰的周围的人,通过正确练习瑜伽可以改善和自我治愈。 ’同班练习瑜伽的同学建议她试着当瑜伽老师。 “他们说我做得这么好,当了老师还能帮助别人,多好啊。 ”
乔荣心动了,报名参加了瑜伽教练的训练课程。 “你不学习怎么教别人课? ”乔安说,学习成为瑜伽教练,和自己练习瑜伽完全不同,相当于从零开始。 对她来说,学习当教练不容易。 既要吃透理论,又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熟练使用瑜伽专用密码指导学生。
最大的挑战是记忆。 乔荣毕业于英语专业学校,学习英语时,背诵是每天的作业,随便背几篇课文是家常便饭。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新的领域,乔荣犯了困难。 “我记不住。 例如,“老师”说了三个字,我就像听天由书,看了第三个字就忘了第一个字。 ”
记忆力不如年轻人的话,只能通过努力来弥补。 每次学习结束,乔荣都会把课上板书的内容抄下来,反复读,反复记。 每次给学生上课,她都会在家对着镜子至少练习十次以上。 截至目前,乔荣每年至少参加1-2次教练班、提高班。 厚厚的人体解剖教学书是她每天的必读书。
“我去年一周平均教10节课。 一节课一个小时。 ”乔荣说,虽然自己老了,但课程很受欢迎,瑜伽馆老板也很享受她。 她觉得她可以给犹豫要不要练瑜伽的人树立榜样。 特别是年长一点的人说:“你看,我60岁了还能当老师,你50岁了为什么不能来练习? ”
正在参加训练的乔荣。
除了继续学习瑜伽,乔荣每天还要花十分钟练习英语口语。 她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用英语给外国人上瑜伽课。 “我背了英语版的瑜伽密码。 ”乔荣说。
她不像年轻时那样,总是想着提高成绩,但她希望能继续学习、练习、教学,“健康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很多人”。
采写:见习记者赵霖萱出生于北京
回答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