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14:53:0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郭闻
浙江文化研究项目成果
《清季淳儒-俞樾传》 (马晓坤) )。
《古槐树下的学者-俞平伯传》 (蓓尔() ) ) ) ) ) ) ) ) ) ) ) ) ) ) ) ) )
俞姓在百家姓中不算大姓,排在百名之外,但在浙江是有名的姓氏,特别是在近现代,出现过俞椁、俞平伯、俞大维、俞大喾等许多名人。 其中,传承千年的俞氏家风家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俞氏家风以诗书传家、德厚流光为主导,重功名禄,勤治学。 因此,俞氏后人自古有尚书、大夫、进士,今有国学大师、院士、科学家……历代书香不绝。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清季淳儒-俞樾传》作者马晓坤这样评价近代俞家的代表人物俞椁。 他是一位善于辞世、善于言传、关心学术文化传承的大师。 他的身上,体现着千年俞氏家风家训的痕迹。
第13条族谱,第12条祖训
传承六百多年
浙江有一些俞姓聚居地,这些聚居地非常有名,有些是江南俞氏的发源地,比如绍兴新昌五峰俞氏。 也有像武义俞源村那样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 也有人成为江南文化一家的代表。 如德清俞氏家族……
俞姓起源于北方,得姓很古老,浙江的俞氏是怎么来的呢?
经复旦大学钱文忠老师考证,俞氏历来为小姓,隋唐以前在史书上并不多见。 南宋时俞氏首次大规模南迁,绍兴俞氏、武义俞氏都是在这一时期南迁的。 明初,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诸姓之一,俞姓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 在俞姓记载大量的时候,它已是典型的南方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一带。
俞氏菌落中,最具特色的是武义县俞源村,村民几乎都是俞姓,是目前我国比较大的俞姓菌落。 那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根据天体星象布点,设计者是明朝开国名臣刘伯温。
可以邀请刘伯温来对村子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从中可以看出俞家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样的大家庭有家族团结和传承的“秘诀”。 那是不断修订完善的家训。
家训在俞氏族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引着一个家族前进的方向。 因此俞源村建有专门的家训馆,里面刻有传承了六百多年的25条家规家训。 “宋包公,刻戒廉。 凡与他相似者,即为清廉之范。 无钱不伤廉。 俞子成自警……”的家训中,族规13条、祖训12条对宗族处世、品德塑造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例如,族规中对“交友”的“言行选德、志同道合”,就意味着告诫子孙要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远离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
在俞氏家训的影响下,俞氏后人世代勤奋创业,耕读乐礼教,人才济济,成为浙中一大旺族。
俞氏家风所体现的这种品质,可以追溯到传说中俞氏始祖。
据钱文忠先生《百家姓》一书记载,黄帝神农氏身边的臣子俞跗,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被誉为“杏林之祖”。 我们都知道神农味百草,其实和他一起吃草的,还有这个俞姓的始祖俞跗。 他曾说过一句一直流传至今的话,大致意思是,成为医生的首要条件是忘记自己,忘记自己的荣辱,把心完全放在患者身上。 钱文忠评价说:“这句话今天的医生应该记住。”
这种品质,经过千百年也不会消失。
不计较名利
勤奋好学
另一个大俞氏的居住地是德清俞氏。 起于清末文学家朴学大师俞椁,德清俞在近现代出了许多名人,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基因。
德清俞氏家风以诗书传家、德厚流光为主导,重功名利,勤于治学。
据学者马晓坤《清季淳儒俞樾传》记载,俞樾身体力行,传宗接代,养育孙俞派云、重孙俞平伯,传来治学清廉之风。
俞饼云中探花后,俞樾写了一个条幅送给他。 “湖山爱上我,我爱上湖山,但老妇人门矣; 科第重人,人重科第,愿吾孙学之。 ’每个人都很重视科举,但不能沉迷于科举。 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
此后,俞派云确实如俞栲所愿,在国家危难时刻恪守祖训,保持了气概。 20世纪30年代,当时俞饼云住在京郊的一套公寓里,愿意靠卖字画为生,没有与伪满政府合作。
俞椁曾写过当时廉吏的暴式昭题词、文章。 此后,重孙俞平伯再次提笔,为暴式昭写了传记墓志。
暴式昭是清末光绪年间苏州西山的巡官,为官清廉,后来冤案被平反,穷得连下锅都不敢。 当地人钦佩他清高的品格,纷纷自愿捐赠大米,冒着雪送到他的出租屋。
因此,俞椁写道:“薄官不留一朝,清风可百世祭”,《暴方子传》。 一九四八年,俞平伯有感而发,写了《清吴县甪头司巡检暴君墓碑铭》一文,详细描写了暴式昭的生平。
他们为廉吏题词层出不穷,足见对廉洁精神的认识,这也受到俞氏家风的影响,有着共同的价值观。
2021年,德清县金火村建成俞氏文化展示馆,馆内展示了这个故事。
前面提到的俞平伯是德清俞家在现代出现的杰出后人,他是著名的红学者、文学家、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 2015年德清县武康镇建设俞平伯纪念馆,划分家学、红学、文学三个版块。 馆里有特别的手稿。 俞平伯1977年路过德清时做的《过德清示儿辈》。 诗中写道:“惟以家子为自玉,以祖德延云昆。”
吴蓓在《古槐树下的学者-俞平伯传》书中,从俞平伯的家学渊源和传承出发,探索了这位红学者的研究道路,展现了品行高尚的学者的内心世界。
1990年俞平伯去世,葬在德清众山,半身像立在乡梓大地上,看着后辈绵延不绝。
如今,无论是德清俞氏还是武义俞源村,它们继承的《俞氏家训》仍然在继续发扬光大。 更重要的是,这些中国传统家族千百年来流传的家风家训,成为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做人的规范。
快来报名参加浙江学少年团吧
本次活动的具体参与方式,将延续前三季度“文化寻根”——约会古今大老师、约会千年古村、约会江南的经典老套路。
第一阶段:投稿申请:即日起至2022年11月底
第二阶段:现场体验营: 2022年12月
从学生的帖子中,我们有机会拿出100人左右,组成浙江学少年团,假日免费参加现场体验营活动,实地探访这些名门家训,感受历史和传承,完成研究报告,录制解说并朗读视频。
第三阶段:专家云评估,2022年12月
浙江学少年团的研究报告将邀请省内知名学者专家在特定时间进入在线播出期间,对学生研究报告进行集中评估,并对获得好评的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
本论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一律禁止转载、复制、摘录、改写、网络传播等著作权使用行为。 否则,本报将按照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