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友玩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罗马帝国时期教权与王权是怎样的关系

时间:2022-11-11 07:22:01

APP永久免费入口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西尼共同颁布《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取得了合法地位。 后来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随着民族大迁徙时代的到来,罗马帝国遭受了灭顶之灾,帝国西部被法兰克人、西哥特人、伦巴第人、汪达尔人等蛮族占领,帝国东部在战火中幸存下来。 由于政权的更迭,基督教也分裂了,西方蛮族领袖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以天主教为正朔,东罗马帝国以正教会为正统。 这两个宗派虽然出身同宗,但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罗马帝国时期教权与王权是怎样的关系

天主教在教皇的领导下逐渐掌握了人们的世俗生活,对王权构成了威胁,教权与王权的对抗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舞台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正教会虽然把持着东罗马帝国臣民的信仰,但始终被皇帝限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从来没有像罗马教皇那样掌权,也可以说东正教只是历代皇帝实现稳定统治的工具。 东西方教会这种破格境遇形成的原因,还得从西罗马帝国解体后两者地域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差异来解释。

在蛮族统治下的欧洲,蛮族国王和东罗马皇帝对权力来源的认识不同,王权需要教堂来正名

罗马教皇本来就不能说对政权有传统的权力,但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的大主教们只是皇帝的臣仆。 但是民族大迁徙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蛮族首领征服了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但原始部落的习俗没能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国家。 因此,只能接受罗马人的文化和制度,其中当然也包括扎根于民众心中几百年的宗教信仰。

在蛮族统治欧洲的初期,教皇是用来为王权正名的。 这一作用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政权能否顺利过渡。 其始祖是矮子丕平,在盛产“懒王”的墨洛温王朝,权力全部掌握在宫相手中。 丕平继承了父亲查理马特的权威,战胜了哥哥独占了权力。 他的野心开始膨胀,想到了王位的主意。 他写信问罗马教皇克里亚斯。 “掌握权力的人和没有实权而自诩为王的人,哪个更适合当王? ”熟知平心情的教皇知道现在面临着伦巴第人的威胁,需要法兰克人的军事援助,所以回复说:“当然掌握实权的人配得上国王。” 公元751年,教皇特使博尼法斯为皮亚举行加冕典礼,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教会加冕王,建立了后来兴盛的伽罗瓦王朝。 平获得王权后,于754年和756年两次出兵意大利,帮助新任教皇斯特凡二世击败伦巴第人,并将伦巴第人占领的罗马地区各城市和过去的拉文纳总督区献给教皇。 历史上被称为“承销奉献土”。

这个事件的意义非常重大。 因为事实上等于承认了王权的合法性来源于教堂的加冕。 世俗政权的更迭必须得到神权的批准,为国王的“君权神授”提供重要依据。 然后平把攻占的土地献给了教皇。 后者以此为基础设立了教皇国,使教会有介入世俗事务的资格。 8世纪末的教皇阿德里安一世以自己的名义铸造了货币,并使其在教堂之间流通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且,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实际上成为了未来政教斗争的根源。

东部的教堂受古罗马传统的束缚,服从皇帝的统治

西罗马帝国崩溃时,东罗马帝国依靠比较强大的综合国力生存下来,也继承了古罗马的文化制度。 从意识形态上讲,古罗马时期,教会从未试图挑战皇权,相反,它只是皇帝稳定其统治的工具。 东罗马皇帝也有“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统治者介入和统治基督教事务是维持“神的和平”,保证帝国臣民能享受神的恩惠。 作为皇帝的最高责任是消除错误,镇压一切不妥当的骚动,这样才能把自己真正的信仰献给上帝。

《米兰敕令》的发布者君士坦丁大帝基于这些理由,主持了尼西亚宗教会议,强制所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参加的主教接受了《尼西亚信经》和教会的相关法规。 公元6世纪,立志称霸光复古罗马的查士丁尼一世主张奉行“政教合一”原则,认为皇帝有权决定臣民的信仰、教职任免、教会的规定,自己应该成为宗教纷争的仲裁者。 这是上帝赋予的责任。 他曾说:“朕既是皇帝,又是教父。”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皇帝把王权和教权合二为一,两者一样听命于天,密不可分,和谐相处。

查斯丁尼还将这一信念纳入了法律体系。 《新律》第6条规定: "神职人员的尊严是帝王安全的唯一保障。 因为神职人员为了帝王的幸福祈祷上帝。 只要教士能虚心亲近上帝,不受各方面谴责,帝王能公正依法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会有政权、教会的和谐与和平,对人民有益。”而实现政教和谐的基础,是颁布宗教诏书、制定教义理论、修建修道院等。 此外,还使用强制手段严厉禁止多神崇拜和异教徒活动,违者施加剥夺公民权、财产权等重罚。

政治文化结构的差异导致了蛮族习俗的王权地方化

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欧洲面临着蛮族文化和罗马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 由于教皇获得了介入世俗事务的权限,教权和王权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 教会面对强大的统治者时,没有能力与之抗衡。 君士坦丁大帝并没有被主教们的意见所左右。 遗憾的是,当时的欧洲政权如散沙,各王国君主不得不依靠教皇对抗自己的敌人。 而且,造成这种弊端的是他们自己的习惯和文化。

那个时代还没有形成民族国家的概念,西哥特人、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都还保留着部落时代的原始习俗。 例如,在米洛温王朝,根据他们的继承习俗,老国王把自己的遗产平均分给儿子们,国土也平均分给他们。 这看似父亲对儿子们情有独钟,实际上却让兄弟反目成仇,每个儿子都想成为王国内唯一的统治者。 这个时候,亲情和人伦都不介意。 他们中的幸存者没有吸取教训,再次将狭小的土地平均分给自己的下一代。 几代人之后,不仅是梅洛温王朝的领土,包括不列颠地区在内,大约有200位国王,王权被彻底地方化了。

习俗的力量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就连曾经几乎统一欧洲的查理曼大帝也无法幸免。 皮平临终时,把国土一分为二,分别是卡洛曼(查理曼大帝的哥哥)和查理曼。 两兄弟总是对立的。 不幸的卡洛曼早逝,留下了一个寡妇和两个幼儿。 查尔斯曼夺走了两个侄子的地盘。 卡洛曼的遗孀只能带着两个孩子向弗兰克人的死敌伦巴第人投降。 此后,查理曼几乎统一了欧洲,在教皇的加冕下成为“罗马人的皇帝”。 他的成功可以用“穿着弗兰克人的裤子,戴着罗马人的王冠”的形象来形容。 但他去世后不久,伽罗瓦帝国再次四分五裂,他的三个孙子把国家分成三部分,日后成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

分裂的政权给了教皇确立权威的机会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教皇经常扮演渔翁的角色。 不仅如此,他以上帝的名义成为“纷争”的仲裁者,从而提高教会的权威。 那时的教皇已经不是唯唯诺诺地在查理曼大帝面前工作的臣仆,教皇斯特凡四世未经皇帝同意也可以君临大位。 憨厚的路易把瑞士和弗朗斯-孔泰这两块肥沃的土地赐给了他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儿子秃子查理,引起了皇后所生的三子(辅佐朝政的长子罗特尔、统治阿基坦的皮亚和平与巴伐利亚的路易)的反抗。 事实上,这次叛乱的创始人是科尔比修道院院长和圣但尼修道院院长,他们招募军队,与里昂、亚眠等主教合作,煽动三位皇子起来,这表明当时的皇帝已经没有绝对权威,教会势力在政治斗争中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 教皇格雷戈四世公开支持皇子的阵营,他来到法国宣布对敦厚者路易施以绝对的惩罚。 这样的绝对惩罚虽然对皇帝没有任何作用,但在民众心中他将不再拥有最高的地位。 教皇在回复帝党阵营主教时,毫不避讳地说:“我知道我主教的权威在路易皇帝的权威之上。”

皇帝被迫将战争转为谈判,教皇仿佛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 他堂堂正正来到憨厚的路易军营使皇帝的权威黯然失色。 据《风俗论》报道,格雷戈里四世离开军营时,皇帝军约有一半的士兵倒向了洛泰尔。 于是这位倒霉的皇帝成了三个逆子的俘虏。 虽然“忘恩负义”的恐怖主义没有给教皇格雷果四世带来任何好处,但后者已经在教权和皇权的斗争中占得先机。 正是因为欧洲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才给了教皇建立自己霸权的机会。 公元11世纪末,教皇乌尔班二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权力,竟然向各国骑士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建立了四个十字军国家。

东正教的内讧无法对抗强大的皇权了

当西罗马帝国的土地被分割成各自的蛮族王国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仍然守护着君士坦丁堡,统治着比较广阔的领土。 他们从古罗马继承的不仅有半壁江山,还有其庞大的官僚机构,实行绝对的中央集权。 帝国的政治文化趋向于防御和自卫,除了查斯丁一世、巴希尔二世等极个别的人外,东罗马皇帝很少有冒险精神,所以统治者必然非常介入帝国的社会事务,实行高压政策。 实际上,直到15世纪中期,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一直是地中海沿岸少数皇帝专制国家之一。

另一方面,东正教内部总是有严重的危机。 如果这次危机与政治、经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就容易形成大宗派。 这些宗派的斗争会让东正教充满活力。 9世纪中叶,以斯德望修道院院长奥德丽创立的斯德望派和君士坦丁堡的马萨乌迪亚斯大教头( 843—847年任职)为首的宗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立。 他们以神学教义为武器攻击对方,实际上这些理论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 这种顺我昌的逆说使正教会内部的对立非常紧张。 最终,奥德拉皇后成为仲裁者,任命伊格那提斯( 847年( 858年,867年) 877年两次任职)为新的君士坦丁堡大学教长,平息了纷争。

这个场景很像吗? 卡罗林王朝的皇帝与三位皇子战斗时,罗马教皇成为仲裁者,但与东罗马帝国的情况相反,代表皇权的皇后成为大教长和修道院院长冲突的仲裁者。 可见,政治文化结构的差异性使两者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形成了对教权的地位,影响欧洲的教育资源几乎被修道院垄断,为教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国家的强大以教育为基础,通过不断培养人才来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然,野蛮人占领西罗马土地后,在教育环节非常薄弱。 梅洛文王朝和卡罗林王朝的许多国王都不会用拉丁语交流,更不用说书写了,直到查理曼登基后才开始推动学术复兴。 查尔斯本人是个勤奋的征服者,他把一些拉丁语引入了法兰克语,但他对拉丁语其实也只懂一半。 根据那部传记的作者艾因哈德的记述,查理曼只会写拉丁语,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在所谓的学术复兴时期,查尔斯曼尽力为孩子们提供读书的机会,但世俗教育仍然非常薄弱。 当时,学术最发达的是修道院,特别是胡尔达、图尔、菲舍尔瑙等修道院毕业的学生大多从事教职或涉足行政系统。 例如,毕业于费雪瑙修道院的瓦拉弗里斯特拉博,有《圣徒传》的作者、诗人、太子太傅等多重身份。 这些修道士修女不受国王的管理和监督,所以工资不从国王那里支付,职务也不从国王那里任命,一旦发生政教纷争,他们就会利用人们信仰上的领导能力帮助教会取得胜利。 查理曼大帝死后,卡罗林王朝开始衰落,但修院学术的发展并没有停止。 仅在9世纪,修道院的文件室就制作了5万本书。 这足以证明国王们没有利用学术复兴的契机巩固自己的统治。

皇权统治下,完整的东罗马帝国教育体系

与中世纪初期教育沙漠大部分的欧洲相比,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体系基本可以用完善来形容。 帝国初期的教育机构分为国立、私立、教会三类。 三者都在帝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立学校的教师由政府支付工资,私人教师的收入来源于学生支付的学费。 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国立大学雇佣了10名希腊语教授,10名拉丁语教授,10名希腊语演讲术教师,许多法学家和哲学家,此后,安条克和亚历山大等地也相继设立了国立高等学府。

当时国立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还是学术研究中心。 例如雅典是古希腊哲学和文学的研究中心而埃及的亚历山大是所有科学的研究中心。 7世纪以前,国立大学的教育课程没有任何限制,基督教以外的知识也可以在学校传播。 教会学校由教会和修道院主办,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教会培养足够的神职人员,所以教会学校只教语言,《圣经》,圣人传记。

东罗马帝国国立大学的学习气氛相对自由,但皇帝的意志仍然决定着这一切。 例如在有名的雅典学园,皇帝的宠臣、秘书、皇子的指导者可以很容易地被聘为学园的教师。 如果学园设立的课程违反皇帝的意志,就会被无情地取消。 皇帝也有权决定学生必须修的课程,以便将来能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到了查斯丁大帝的统治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的必要性,百家退位,独尊基督教的政策对拜占庭的教育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基督教神学教育取代了希腊古典文化传统,教育的天平开始向教堂倾斜,许多非基督教者被剥夺了从事教育的权利,著名的雅典学园关闭的同时,研究基督教神学的高等学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与欧洲不同,由于教会受皇权的严格控制,封建专制统治所需的人才输送变得越来越严格。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东罗马帝国的意识形态变得保守了,古希腊先贤的思辨精神洗涤后消失了。

一家之言天主教与东正教同源,但在不同的环境下结出了不同的果实。 东正教成为东罗马帝国当局的统治工具,双方非常默契地合作,使该地区在整个中世纪都处于稳定的专制统治之下。 另一方面,欧洲各国总是缺乏强大的统治者,难以形成强大的力量。 就连曾经几乎统一欧洲的查理曼大帝,也受到落后蛮族习俗的影响,对自己建立的巨大帝国进行了“分割”。 西哥特人统治的西班牙最终落入穆斯林手中,法王与封建领主相爱被杀,德国盛行地方分离主义,皇帝和诸侯经常争斗。 正因为欧洲王权如此薄弱,无形中促进了教会的发展,迅速取得了最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

伏尔泰《风俗论》

克里斯魏克姆着《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

陈志强着《拜占庭帝国通史》

徐家玲着《拜占庭文明》

文:兰台令君

图:源网,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