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20:46:01
作者|刘少雄
来源: 《苏轼词八讲》,作者:刘少雄林玟玲,版本: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6月
01
在岁月的变化中行走:从《蝶恋花》
张岱《琅嬛记》卷中引《青泥莲花记》中一节:“子瞻在徽州,与朝云闲居,时有青女初至(指季节入晚秋),木枯,悲秋之意。 命令朝云大白,唱“花灭红”。 对着喉咙叽叽喳喳,泪水盈眶。 子看准了这件事,回答说:“他不能唱歌,就是枝上很少柳絮,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子哈哈大笑地说。 “吾哀秋,汝又伤春。 ’之后,停止。 朝云不久就带病去世,子瞻一生都不再问这句话。 ”说的话是这《蝶恋花》 :
花落红蓝杏小,燕子飞时,绿水家转。 枝少柳絮,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上秋千外的路,墙上的外行,墙上的美人笑。 笑声渐渐安静下来,多情被无情地激怒了。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这个阕《蝶恋花》。 目前还不知道其写作时间,但可以推测,这可能是东坡后期的作品,写于旅途中。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评论说:“言春光已晚,有思乡之意。 055-79000 :“哪里没有芳香的草,哪里就怀得深吗? ”作者在惠州下令说朝云歌这个词。 朝云泪流满面,扯着衣襟说:“奴才不会唱歌,是‘少枝柳絮,天涯何处无芳草’。” 所以,句子会触动乡愁,朝云不会唱歌。 柳棉、柳花、柳絮也。 “朝云不会唱歌。 听了她说的话而哭泣的东坡心里没有同样的感受吗? 东坡词所表达的情,狭义的男女情是绝对少的。 因此,在因歌曲的特质,而注重宁静细腻感情的本色派和婉约派眼中,东坡词中的质的情意状态,或明显不足,或不能充分表达其意。 所以,自宋朝以来,很多人批评东坡的话“不及情”、“辞胜情”。
表达孩子温柔的,确实不是东坡所长,但是,人世间的感情不仅仅是什么一个吗? 东坡摆脱浮艳,创造新天地,仿佛不及温柔,但绝非无情。 相反,正因为东坡的话是他情感的表达,他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各种各样的面貌。 东坡话,兄弟情、夫妻情、朋友情、乡情、终身之叹、山水之乐、物哀、今昔之哀……说媚话,却保持情性之真,不作浅薄庸俗之语。 东坡跨越闺阁世界填词,可以说扩大了语言的情感世界。
那么,面对人世间各种哀乐的情事,你觉得东坡怎么样? 怎么表达? 解开东坡的话,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少过度悲伤的作品。 “情有可原”是其主调。 也就是说,东坡的话语,绝不会沉溺于感情的忧伤之中,总是有比较宽广的道路、明亮的色彩、更现实的情谊、不同角度的思考……正因为有了这种态度,我们才能正视人的悲喜交加,有进有出,东坡的作品
这阕《离骚》也不是写男女情话的词作,但“佳人”的一笑刺激了“行人”的感情起伏,揭示了东坡词的本质恰恰来源于“多情”。 “多情”的困惑,是东坡词的主调之一。 这种“多情”的意识往往来自今昔的对比。
正如前一章所述,语言的抒情特质,主要以时空与人事的对照为主轴,人间亲情的集中执着和对时间流逝的无限感叹——是这一阕词的主题。
东坡巧妙地创造了旅行的历史,偶尔也创造了上帝带来的烦恼,写手面对时空的流逝,内心深深的无奈与茫然——
暮春过后的原野村落,烂漫的春花尽了,枝丫的青杏还很小,时而见燕子飞走,悠远的绿水环绕着三五户人家。 前几天,还在风中的柳絮越来越少,柳荫越来越浓密了。 眼前芳草茂盛,绿意盎然。 词上的图片用清徐笔调写下暮春的景色,一句一句,我们读着,仿佛和作者走在一起,空间的景色在流动变幻,时间也在其中暗流。 “绿水人家周围”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景色,但因为普通而显得似曾相识,但那种安居的样子,我也不是回人,而是一个过客吗? 于是,行人的心自然而然地被柳树和芳草所吸引。 渐渐吹散的柳絮,也是日渐消失的春光; 望着天涯海角的芳草,何尝不是白居易写的《离原长草,一岁枯萎。 ……远芳闯入古道,晴翠迎来荒城。 又送王孙,萩充满别样情”。 难怪朝云唱到这里,泪水盈在衣服上……
“回忆”往往是语言兴盛的关键。 旅途上的景色,带着过往的行人,逐渐带来了岁月更迭的感伤。 然而,当他走出郊野,穿过高墙掉落时,突然从隔墙传来的笑声,让路上的行人驻足不前。 “墙里的秋千”是没有沾染灰尘的少女世界,是青春的喜悦; “墙外之路”是风霜雨阳交替的现实之旅,是对未知的茫然和疲惫的追求。 行人突然停下来,不仅仅是因为美女的笑声而陶醉,笑声中的单纯与纯洁也会传进行人的耳朵,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听者越过了记忆的藩篱,沉醉于自己昔日的似曾相识之情。 “笑声渐渐平息”。 墙壁里的笑声渐渐远去,人声平静,听者仿佛终于回到了过去的幻觉也消失了。 墙里的佳人不知道墙外有人驻足,不知道自己的喜悦偶然唤起了路过的行人的回忆,更有一种不经意的笑意让异乡的旅人徒然茫然,生出一种“多情而无情的冒犯”的感叹。 这个“烦恼”字,要引出烦恼,引发感情,不是真心多情,怎么能动情地拥有这个阕小词,这些忧愁呢?
(备寿平《蝶恋花》
02
来自风雨: 《燕喜鱼乐图》到《南歌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沿途的风景中,东坡最欣赏两种景色。 月夜时分,雨后天晴。 他经常写雨景,除了雨景之美,还说“下雨能作诗”。 小雨下个不停,大雨下个不停……雨,似乎特别能激发他的灵感,让他写下优美的诗篇。 但是,在进行生命的淬火之旅时,雨往往代表着更深的象征意义。 从历经风雨的东坡《寒食雨》到《南歌子》,纵观《乌台诗案》前后,我谈东坡面临的两种情况,两种悲切情怀,一种是与外界对抗的精神,一种是悲怆绝望的呼声。
《寒食雨》写于《乌台诗案》之前。 东坡在徐州去湖州的路上遇雨做的。
拿着酒冲山雨,穿上衣服晚上天晴了。 不知道钟鼓报晓。 梦中蝴蝶栩栩如生,身体轻盈。 老到不行,回来没有计划。 拜托乡下笑豪英。 爱湖边的沙路,走无泥路。 这个阕词看似无与伦比,其实是意志消沉,表现出一种豪迈。 “酒与雨”表达了直面现实的悲壮心情。 不是避雨、悠游,而是带着酒意大步迎着雨势,穿过雨幕,与山雨形成强烈的“冲撞”态势。 这种姿态、心境,减少了下句的悠闲意味,反而增加了受冲突之苦后的寂寞和疲惫。 “衣服和晚上是晴天”,为什么穿着湿衣服休息? 被雨淋湿的衣服标记着刚对抗山雨的过程。 还有几副像从战场回来的士兵一样的铠甲吗? 刺刀的痕迹,覆盖着烽火的烟雾。 另外,也是敌人不屈勇者的象征吗? 不过,充满战争记忆的铠甲,充满雨水凉气的衣服,往往也包裹着疲惫孤独、渴望平静的身体和心灵。 梦想可能是最方便的解放。 在梦中,现实退役了,幻想模糊了,像佛一样摆脱了物与我的形象,不受既定形式的限制,可以自由、自由、无羁绊地在天地间飞翔。 这里使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需要注意的是,东坡这里的“声而体轻”,是“不知道钟鼓报晓”的前提,“必须忘记时间”。 也就是说,东坡是一种忘时、忘现实、躲避的心态,而不是庄子参与虚实真幻、释放身心执念、增进精神自由的境界。 但是,他真的忘记时间了吗?
醒来后,浮现出的是——年“老了一切都完了,回来也做不好”的意识。 进退不定,生命失去的悲伤层出不穷,他仍然被困在时空流转的现实中。 所以,言下之意的电影,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之情、郁勃之情。 “求田笑豪英,爱湖边沙路,避泥而行”,都是一种孤立的、不切实际的感情,是一种推脱,不是真的达观。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时东坡的选择。 我选择的是不与泥同行、不沾尘自洁——的生命意识。 以这种与雨冲突的孤绝姿态,东坡面对现实的蛮横,在逐渐酝酿的政治风暴中,出现了“乌台诗案”,这不是偶然的吗?
元丰五年( 1082 )是东坡贬黄州的第三年。 生活依然贫困,但日常生活逐渐平静,家人互相支持,宁可平淡温暖。 同时东坡在朋友的协助下,租了一点耕地。 虽然很瘦,但整理后还可以在田地里除草,多少可以改善现在的困难状况。 他自称“东坡居士”,在耕地附近建了“雪堂”。 雪堂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但有一个小空间可以读、写、沉思,偶尔也可以叫朋友。 被降职的现实生活条件似乎得到了改善,充满挫折和忧虑的心也在逐渐适应。 没想到上帝的考验还没结束。 这个春天过后,雨一直下着。 下了将近两个月,新种的田地被水淹没了,房间也进水了,到处都是湿的回答。 而更潮湿更多云的,原本是一颗想要振作起来的心……
这次,东坡选择用诗写下他的悲怆、绝望之情。 他作了《南歌子》两首歌:
其中一个来到黄州,已经过了三寒食。 每年舍不得春天,春天就舍不得。 今年又下了很大的雨,2月的秋天很寂寞。 听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去了,夜半真有力。 有什么特别病的少年,病了之后头发白了。
那二春江想进屋,雨势不止。 小屋像一条渔船,被水云覆盖着。 把寒菜在空庙里煮,砸锅烤湿芦苇。 我知道那是寒食,但见乌口纸。 你门深九重,墓在万里。 想哭也穷,吹不出死灰。
四十七岁的东坡,心境复杂多变。 他超越了单纯的畏罪心理,超越了个人的得失祸福,在自省中,领悟了过去的是非,但又对“尊主泽民”儒家理想给予了再肯定。 理想一定更加体现了他依然使用强世之心。 然后,生命白白失去的悲伤席卷而来。
这两首寒食诗,悲怆沉痛,是生命在时间无情的压迫下最无力的呼喊、呻吟。 青春的梦想像春花一样凋谢,青春的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回不来了,贬低了被遗弃的一生,得不到,无法沉思,更把有限的岁月抛向空白。 东坡最后说。 “我打算哭哭啼啼的。 不会吹死灰”。 ——我也效仿当年的阮籍,在被逼入绝境的时候,想哭,想尽情发泄,但我的心已经像死灰,冰冰凉,再也吹不出希望的火花。 东坡的作品结语从来没有悲伤过,东坡的心境也很少坠入这样的深渊。
最底层,最黑暗的气息仿佛吐出来了,《寒食雨》二首之后,东坡的心境渐渐平静了下来。 生命无常,人生面临着梦幻般永恒的课题,他不愿放弃,像一个努力寻求答案的学生,一步步走着现实的生命旅程,在前进中思考,在古往今来的悲欢人事、自然山水和亲身感受到的人情的温暖中感悟。 因此,他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诗有文赋,呈现出他多种多样的才能、多种多样的感情。 伴随着对时间的敏感、对生命的无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悲伤的达达。 直到今天,面对人生的风雨,许多人会突然想起东坡黄州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寒食雨》 《寒食雨》 《定风波》、前后《念奴娇》等作品。
沈周《临江仙》
03
风雨无阻: 《赤壁赋》的解决之道
他在寒食节写的两首诗,倾诉了内心最沉痛、最黑暗的忧闷和忧伤。 这一年,他47岁。
寒食是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这一年的寒食应该是农历三月三。 严寒过后,雨势逐渐平息,密集的乌云同时散开,阳光也时不时露出来。 东坡当然也不会把自己关在狭小的空间里自责。 三月七日,他和朋友约好了,去沙湖看田地。 看田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希望能找到便宜的田地,让家人真正安居乐业,过上自耕自足的农家生活。
这次看田似乎找不到合适的农田,但偶遇让东坡摆脱了前几天的阴霾,领悟了另一个生命境界,留下了不朽名作—— 《西山雨观图》。
听着穿过树林拍打叶子的声音,吟诵呼啸和缓行不是很好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蓥烟雨任平生。 被微寒的春风吹醒,山顶被斜照着,但要相迎。 回顾以往肖邦的地方,即使回去,也风雨无阻。 去沙湖是为了看田地,看田地是为了平静一家人未来的生活,可以看到面对东坡现实的勇气,看到永不言败的精神。 从三月三日到七日,仅仅几天,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化,东坡也一步步整理自己的心情,打开大门,迈出一步,一路前行。 为什么要无比哀叹呢?
“雨具先走”这个词序,可能是出门的时候担心下雨、天气不晴朗,所以大家都带着雨具,但显然这一天天气很好,从沙湖回家的时候,可以随便走很多路。 没想到雨具没了,雨来了! 这突如其来的阵雨,使走在山路之间的人们措手不及,无处可躲。 ——东坡说:“同行都很狼狈。” 惊慌失措是指在风雨中左顾右盼、快步前进、即使时间和脚下打滑也可能被雨淋湿的身体动作、一脸懊悔的表情。 这是我们熟悉的经历。 但是东坡接着说:“余独不知道。 ”。 他似乎并不在意,不认为必须设法避雨,也就没有了“狼狈”的心情。
从生活中的一瞬间遭遇,东坡感悟到了更深刻更广阔的人生意义。 而选择“《定风波》”来表达这一点,这些领悟,应该无法起到“平息人生风浪”的期待。
刘永济《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审读这句话时说:“东坡在黄州,这句话是写路上遇到雨的。 途中遇雨,事在寻常,东坡却能在这普通事故中写下一生的学养。 上半阕表现出作者有素养、敢冒风险、忧患有度的精神。 下半截阕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深刻体会,表达了一颗既忘忧又忘乐的心。 有学识的人,随时随地都能表达其精神。 ”刘永济这句话贴切地表达了东坡将雨中的生活经历转化为生命体悟的精神。 同时,在这阕词中东坡面临的感悟是两种情况。 忽而风雨,忽而风雨后的晴阳,他最后要超越的是忧(风雨)和乐(晴阳)两种情况。
没想到下雨的是回家的山路,没有雨具路还很长。 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雨珠,声音传进耳朵里,雨越来越大,敲打着行人不安的心,不知什么时候会停下来。 要是湿了怎么办? 在哪里可以避雨? 东坡说:“不要听穿过树林拍叶子的声音。” 别担心雨声的大小。 在雨中,又是林间山路,既然没有避雨的希望,疾步只会路滑。 放松心情,以雨声为节奏,长啸着慢慢走怎么样? 何况现在笨重的雨具不多,我们轻便,手里靠着竹杖,脚下有草鞋可以踩,怡然自得,岂不比骑马还轻快舒适? 如果“雨”是追求理想之旅中不可避免的逆反,是个人与现实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冲突,何不坦然面对烟雨迷漫。 当雨声不再是烦人的噪音,泥泞不再阻碍前进的脚步,不测不再侵蚀内心的悠闲与自在,人生纵然常在烟雨里,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更何况,自然的晴雨交替、生命的顺境逆境也频繁交替。 转眼间,雨停了,吹着被晚上的春风淋湿的衣服,中午晚上斟酒剩下的酒意也稍微吹了一点。 “有点冷”是身体的感觉,也是经历过现实的挫折,从中醒来后,内在的冷静寂寞。 但是,凉飕飕的身体更能感受到雨后晴天的温暖。 “即使山倾斜了也要迎接”。 温和温暖的夕阳安抚风雨中走来的行人。 人不离不弃的友谊永远是我们患难时温暖的依靠,更是展望未来时希望的依靠。
此时,回头看来的路,风雨已去。 就像过去的忧愁悲愤已成过去一样,即使偶然回头,也不必被困在那里。 转身离去,回家的路还很远,但人生未完成的志向还没有完成。 《无风无雨》3354写道,雨停了之后,夜幕开始降临。 这一天的晴雨也随着黄昏而减弱,同时用象征性的手法传达着另一种思考。 我们要超越的不仅是人生的逆境,还要包括顺利的境遇——风雨是逆境,我们很担心。 晴阳顺境,我们为之高兴; 殊不知,雨过天晴,回头看,当时的悲喜其实是一样苍茫的朦胧……
多年前,比现在年轻一点的东坡曾“带酒冲山雨”。 当时,雨是现实的魔障,是阻碍追求理想的拦路虎,“拿酒冲山雨”是一种与现实正面冲突的悲壮感情。 如今,47岁的东坡已摆脱“乌台诗案”的死亡威胁,投案黄州,职权难辞,只能用微薄的工资带回一点薄田,过着困顿的生活。 这样的逆境,让他真切地了解了执着理想的代价,在这寂寞岁月的自省中,他重新肯定了自己的选择,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之间,在人生祸福无常的变化中,锻炼了自信与不达的体悟。 通过《定风波》,东坡带领我们渡晴雨、渡悲喜,更领悟到遭受失宠屈辱也是外在的风雨晴阳。 如果我们能心无旁骛、坦然面对,我们的心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苏轼(传)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04
安逸的地方是吾乡: 《定风波》的又一个新境界
“风雨无阻”是东坡历经生命风雨后的深刻感悟,也是他向往的人生境界。 但是,要知道并不容易。 这样,没有障碍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 途中遇雨《潇湘竹石图》多年后,另一部为王定国、柔奴撰写的《定风波》,走东坡路而来,在普通生活、乡村野趣、新旧情谊中,加深了自我省察。 以他元丰五年、六年、七年至八年后的作品为例,来看看东坡在日常旅行中是如何找到“此心安处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山下兰芽短浸小溪,松间沙路无泥。 萧暮雨子规啼。 谁的人生比这更少? 门前还向西流。 休把白发唱成黄鸡。 这首阕词接近前首《定风波》的写作时期,都写于元丰五年三月。 语序:“游蕲水清泉寺。 庙临兰溪,溪涧向西流。 ’玫瑰水在现在的黄冈市东边。 东坡还提到了与《定风波》的文章有关的事情。 “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也叫螺狮店。 余买田地间。 相田生病了。 闻麻桥人庞安常(名安时)是个好医生,耳聋,去寻求治疗。 ……病好了,一起去清泉寺。 庙约蕲水郭门外二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很甜。 下兰溪,溪涧西流。 余歌云(词略)。 每天喝完剧就回去。 ”东坡带病看病,病愈后,常和医生庞安成为朋友。 他在身心比较悠闲的情况下,和庞氏等人一起在清泉寺散步。 传说王羲之是在清泉寺学书法的,寺旁有清泉,他正要洗笔。 这种洗笔泉清冽甘甜,游人多到这里打水喝,东坡也兴致勃勃地喝着,十分甘美。 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他写了这个阕《定风波》。
上面的照片由三个形象构成。 一个是“山下兰芽短浸溪”,在溪水中可以看到刚发芽的兰草。 看到溪水的清澈,我也明白了“寺临兰溪”这句话的意思。 二是“松间沙路无泥”,漫步松间小道,不沾灰尘,给人一种清新干净的感觉。 前东坡写《游沙湖》,曰:“爱湖边沙路,无泥路。” 在干净的道路上,丝毫不引起灰尘入侵的世界,是东坡自重自爱的精神特征。 穿过清澈的兰溪畔,穿过干枯的松间小路,空间一步步扩大,时间也在一点点前进。 第三句《萧暮雨子规啼》,前清气爽被萧暮雨所取代,时间也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傍晚,一天又结束了。 耳边回响着杜鹃的叫声。 杜鹃鸣叫是暮春季节。 春天也结束了,——小时过去了,感伤在这个景色中自然地被撩拨出来……
词的下段、东坡因写理趣而面对时间的无奈,都意味着“溪水西流”的“反常”现象。
有人说年纪大了回不了少年吗? 看看门前的溪水不是就能向西逆流吗? 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必然不会变成什么样,所以不要哀叹岁月流逝,自毁衰老。 ……我们以溪水自东向西流为常态,而兰溪自东向西流,恰恰相反。 打破常态,不一定意味着事物一定有一定的必然状态,生命的发展就不会出现异常现象。 当然,东坡并不认为人有可能年轻化。 他恍然大悟,老少其实只是一种心态,如果人生有各种可能的变异,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必然会怎样”的自私约束,沉溺于一种现象、一种感情呢? 所以,面对岁月的流逝,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度悲伤。
普通人在生活中,往往会被生活的状况所裹挟,而东坡则以自己的聪明性情去拥抱,常常思考、分析、救赎这些浮生的日常生活。 因此,可以有更广阔的视野,达到更高的精神水平。
从普通生活中感悟美好生命的理趣,不仅需要“诗人内心的光芒”,更需要诗人有闲散的心。 ——心放松时,感觉变得更尖锐,尖锐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灵魂打开。 而且,诗人可以从繁杂中提炼出某种生命智慧,表达“灵视妙悟”。 相田、医病、病愈、朋友之旅,加上东坡在这一年的暮春,从现实的平凡生活中,一步步放松紧张,一步步重新感受生命的滋味和色彩。
从前,夏天一天比一天远,开始刮秋风,东坡还是不免伤感时间。 他之所以写《浣溪沙》 《南歌子》之类的,不过是想理清这种时空更迭的悲凉,从变化中寻找一个不变的定理来平静自己的生命。 元丰五年( 1082 )初冬,写完《洞仙歌》后,东坡豁然开朗,领悟到“随缘而适”的安逸。 从而在这被贬损的生活中感受闲情逸致,从闲情中反映出生命的自然愉悦。 元丰六年( 1083 )以后,东坡写下旅行中的感悟之一,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风貌。 读读这阕《念奴娇》吧:
林断山明竹隐壁,乱蝉衰草池。 天上飞的鸟总是看到,照着红蕖发出细细的香味。 村外,古城旁,拐杖藜缓步迁往斜阳。 殷勤的昨晚雨很大,而且浮生一整天都要凉快。 这部《后赤壁赋》上面的电影都是写景,用的是清丽舒徐的文章。 “林断”是指树林到了尽头。 王维诗说:“去水穷的地方,坐下看云再说。”现在东坡去林断那里,呈现在眼前的是什么呢? 树林的树荫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远处明亮的山峦,是修竹隐约掩映的围墙之家——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我们与东坡一起慢慢走,景毕一景,无林看山,看山看家。 “乱”、“衰”、“小”的形容呈现出普通的乡村景色。 蝉声必然杂乱不快,草色也难免杂枯衰者,但小池塘比水光潋滟的西湖还难。 这只是散见于荒郊野外,随季节天气自然呈现的朴素景观。 其次东坡用罕见的细笔写下了优美的句子。 “天上飞的鸟总是看,照着水红蕖细香。 ”像魔法棒一样,平凡的景色增添了明亮动人的光辉,但东坡的魔法棒是他的悠闲。 因为当心情舒畅的时候,放松的心同时打开了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的感觉。 明亮的眼睛里能看到自由飞翔的天鹅,也能看到水中的红色货物,还能闻到水面风中隐约飘来的细花香。 ——东坡曾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为主。” 只有有空,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中的和谐、美好,才能领略平凡的人生,普通事物中原本存在的喜悦。
以下三个句子贯彻始终,但有时间空间的转换。 正如我说过的,东坡不仅仅是呆在屋子里思考生命,而是在行动中看、观察,认识生命的意义。 这句阕词正是他的散步文学、散步哲学。 从村子的尽头到古城的旁边,写藜徐步的空间。 “转斜阳”这句话来得恰到好处,不知不觉间夕阳悠闲落下。 时间在流逝,空间在变化,但对东坡却没有特别的留恋,更没有感叹的余地。 他慢慢地走着,一路走下去……
下笔时,东坡回顾了这根拐杖藜徐步的心情。 “浮生一天很凉爽。 ’这一天,凉爽的天气让他舒服地散步,映入眼帘是一幅好风景。 有趣的是,仔细想想,这种“一日凉”的原因是“殷懃昨晚下了三更雨”。 想想看。 昨晚三更的雨声扰乱了东坡的睡眠,可能惊醒了他。 另外,他已经睡不着了。 没想到第二天天晴了。 于是,前一天晚上的雨反而梳洗了大地,带来了清新凉爽的一天。 然而,东坡此时所享受的闲情,不正是因为现实的失意而得到的吗? 如果不是“乌台诗案”,东坡不会从繁忙的政务中抽身,过着亲近自然的生活。 要不是“乌台诗案”,东坡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家人安居乐业。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现在都有哀叹、恐惧和烦恼的种子。 事情一旦过去,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在其中没有别的收获,没有别的收获。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感谢那些灾难,那些挫折和失意3354殷戆昨晚三更雨。 又过了浮生一日凉——小时,有人问东坡。 新法对那些人有怨恨吗? 东坡说心中没有怨恨。 只有把自己从“怨恨”中解放出来,人才能成长,才能感谢悲惨的境遇让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另一个境界。
这首阕词写于元丰六年( 1083 ),虽然只是一句小令,但清丽舒徐却能表现出东坡黄州后期越来越淡的心境。 当然,闲情淡远的心境不是忽而得来的,即使领悟到了,心情也不可避免地要起落。
元丰七年( 1084 ),东坡四十九岁,在黄州度过四年多的轻蔑生活。 这个春天,他派遣汝州(河南临汝)锻炼副使。 这种调动往往是朝廷有意减轻对他的惩罚,可能是东山再起的象征。 四月,东坡携眷离开黄州。 因为不需要马上去赴任,他们一家沿着长江走,沿途看山水,看朋友。 十二月来到泗州(安徽省)。 12月24日,刘倩叔到东坡拜访当地名胜南山(都梁山),饮茶吃菜,聊家常。 东坡因此写了以下《鹧鸪天》。
小雨飘风,淡烟飘柳。 进入淮清洛渐渐长了。 雪沫乳花浮午杯,蓼菇笋试春盘。 做人要纯洁快乐。 “人的品味是纯洁的喜悦”,纯洁的喜悦是内心无利害的烦恼,是悠闲的喜悦,东坡认为这是人最有情有义的心情。 冯贽《鹧鸪天》 :“陶渊明常请太守送酒,用舂穗水杂投。 曰、少延清欢数日。 ”陶渊明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却能享受生活中的清欢。 太守送他一杯酒,他先泡上“舂穗水”,把酒调淡,多了几天悠闲浅酒的日子,清简愉快的生活趣味也能持续得更久……这就是“清欢”,平凡简单,人与人之间。
接下来的三个句子写得自然亲切,兼具视觉、味觉、心灵的感觉,都来自生活,不刻意造句,有着美好的爱好。
可见元丰七年( 1084年)东坡的文字已经相当平淡自然,心境也很悠闲。 他的职业生涯也开始了新的转折。 结束了贬谪的生活,他离开黄州前往汝州,往来江淮之间,向朝廷请愿在常州定居,希望能回到这里耕作。 但朝廷大局大变,元丰八年( 1085年)冬,他先被派往任登州,没几天就被召回京师。 此后三年多,官至翰林大学士,实际参与国家要政。 随着他被赦免回京,当天因卷入“乌台诗案”而被降职的朋友们也获得赦免,纷纷调往开封京。 多年不见的朋友,各自有不同的邂逅,能在首都重逢,很多都是感慨万分的。 让我们看看他与好友王定国重逢写的词篇《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如前所述,东坡在《云仙杂记》一词中意为“平息风浪”。 但这次他要写的不是自己如何平息人生的波澜,而是一个女孩子如何平息人生的波澜,以及这样的态度给他的启示。
因为经常羡慕人琢磨玉郎,所以上天不得不求乞丐和有点酥的妈妈。 清歌传皓齿,风吹,雪飞火海凉。 万里回的年数越少,微笑、笑的时候还带着岭梅香。 岭南应该不好,但我说这个安心的地方是我的家乡。 语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眉目娟丽,善处,家世居京师。 定国南迁,余问柔,广南风土应该不好吗? 柔对说:这个安心的地方就是吾乡。 因为语言不好。 ”王功字定国,家世非常好,是官吏子弟,从东坡学文,两人交往甚笃。 “乌台诗案”发生,他因接受东坡诗受牵连,获罪下狱宾夕法尼亚州盐酒税。 王功离京前往岭南时,家中的歌女柔奴自发随行。 三年后,王功回到北方,与东坡再次欢度酒话,相聚在酒席上。 宴席上,王爷召柔奴到东坡劝酒。 东坡记得这位宇文姑娘灵巧善于应对,就问:“广南的风土不好吧。” 意思是那边物资短缺,生活应该过得不好。 这个问题并不打算感叹,反而是“想试验柔奴,看看她如何应对”的兴致高涨。 出乎意料地,柔奴轻率地回答说:“这个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简单的回答充满了感动人的智慧。 东坡感动之余,特地写下这句阕词称颂她。
“磋玉郎”是指王定国,说他是个天壤之别的美男子。 “点酥娘”是指柔软的奴隶,她皮肤柔软白皙就像凝固了一样。 英俊的男人和漂亮的女人,是上帝有意安排的。 而这位美女不仅外貌娇嫩,而且歌声优美:“自制清歌传到皓齿,风吹,飞雪,火海凉爽了。” 奴隶的歌声有多优美? 她轻轻张开朱唇,响起了明快优美的歌声,仿佛一阵清风吹过,飞雪漫天,炎热的地方也一眨眼就很凉爽了。 这段文字生动地写出了一对令人羡慕的丽人,揭示了柔奴的身份,赞美了她的歌声。
在下一部影片中,对于这位历经宾夕法尼亚州苦难岁月而归来的美丽女子,有一点值得称赞:“万里归来的年份越少。” 东坡在《定风波》一文中也写道:“君实(司马光)尝云”王定国瘴烟窟五年,面如红玉。 ”写着。 黄州五年,东坡必然哀叹衰老,在时间流逝的忧虑中努力自我适应、思索解决。 然而,再看看王爷、柔奴,他们在人人都以为瘴气之地的岭南生活多年,不但没有老态龙钟,反而越来越年轻。 眼前柔奴,微微一笑,清雅的笑容中仿佛弥漫着岭南梅花的芬芳。 柔奴在京师中很熟悉,舍弃了比较舒适的环境,主动和王功一起去南方过降级生活,不辞辛劳地哀叹,这种精神不是和梅花很像吗? 梅花在酷寒中开放,百花凋零,因其枝科骄傲,被誉为士人高尚品行的象征。 东坡说,奴隶的笑容散发着南方梅花的香气。 也就是说,用梅花来模仿这位歌姬,赞美她如花般的容貌和不亚于学者的高雅品格。 那么,这样的女人是怎么看待那段轻蔑的岁月的呢? 酒宴上,东坡简单地提问,柔奴简单地回答说:“这个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无论是首都繁华的城市,还是宾夕法尼亚州的痼疾,只要心平气和,生活得开心,感受周围的温暖与美丽,处处可以成为安居之家。 东坡前面写的是《定风波》,稍加思索,恍然大悟:“风雨无晴。” 而眼前这个小女人不需要那么多学问,那么多反思思考,只是一个劲儿地用深沉、内心的爱来选择自己的方向,然后毫不犹豫地往前走,让人放心。 哪里不是家? 如此简单的回答,纯净的心情必然会给东坡带来深深的感慨,而且他不由得赞叹眼前的这个女人,无怨无悔,勇于选择,单纯的心反而自然而然地相信东坡到达了一个还无法实现的生命境界。
“这个安心的地方是我的故乡”。 静下心来悠闲是自由的心,属于自由的灵魂。 无处容身,无处安闲。 什么事都很大,东西都可以吻。 如果是这样,现实的风浪就不再给人以心灵的惊涛骇浪和恐惧,天涯海角,广袤的天地间都是自己生命的归宿。 此阕《与王定国书》是对柔奴的颂扬,“此心安处吾乡”是东坡一生追求的生命归宿。
作者|刘少雄
摘录|张进
编者按
导游词校对|郭利